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医药卫生   58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儿童恶性脑胶质瘤P53与细胞增殖核抗原表达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3与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在儿童恶性脑胶质瘤表达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对33例儿童恶性脑胶质瘤P53与PCNA表达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3例儿童恶性脑胶质瘤中P53表达阳性15例(45%),PCNA表达阳性29例(88%)。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P53蛋白表达的阳性比例分别为5/12、9/16、1/5,肿瘤P53蛋白阴性者其细胞增殖活性均较阴性者高(P<005);PCNA标记指数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Pearson列联系数=0.56,P<001)。P53或PCNA表达阳性者存活率分别显著低于P53或PCNA表达阴性者(P<005,P<001)。结论P53基因突变以及由此导致的细胞异常增殖与儿童恶性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PCNA能较好地反映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其表达检测对临床预后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
The correlation of secondary brain injury with thromboxane A_2(TXA_2) and prostacy-clin (PGI_2) levels following head injury was studied in rats and patients.Thromboxane B_2(TXB_2) and 6-keto-PGF_(1α) in rat brain homogenate and TXB_2 in 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 of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were determined by RIA.The effects of ligustrazini hydrochlo-rioi were also tes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TXB_2 and 6-keto-PGF_(1α) inrat brain was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within 3h after injury (P<0.01),and the ratio betweenTXB_2 and 6-keto-PGF_(1α)(T/K value) increased during the early stage after injury,along withthe tissue damage aggravation.After the use of ligustrazini hydrochlorioi,TXB_2 content inbrain decreased sharply accompanied with a drop in T/K value.Moreover,TXB_2 content inCSF increased within 7 d after injury (P<0.01),and it reached its peak value on the 3rd day.This could indicate that the metabolic imbalance between TXA_2 and PGI_2 might be one of the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brain injury,and ligustrazini hydrochlorioiproved to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brain tissue by normalizing the metabolism of TXA_2and PGI_2.In addition,the metabolic disorders of TXA_2 in the brain tissue of head injured pa-tients have much to do with the outcome of the patients.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二次脑创伤后大鼠皮层脑血流(CoCBF)与前列腺素变化及双阿斯匹林联偶血红蛋白液(DCLHb)的作用。方法:在一种新的大鼠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采用抽血及颈动脉结扎造成低血压及脑缺血、缺氧,观察大鼠CoCBF与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含量变化以及DCLHb治疗作用。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脑损伤、脑损伤并二次脑创伤及治疗四组。所有动物均气管内插管并实施同步生理监护。结果:伤后4小时,与假手术组对比,合并二次脑创伤组CoCBF显著降低,TXA2含量增高(P<0.05);DCLHb治疗组无CoCBF降低,但TXA2及PGI2含量均有增高。结论:合并二次脑创伤组有CoCBF降低及TXA2含量增高,提示在其病理过程中存在脑血管痉挛及微血栓形成,导致脑缺血、缺氧。DCLHb则可能通过增加PGI2合成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4.
儿童期异位脑膜瘤(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期异位脑膜瘤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0年诊治的4例儿童期脑膜瘤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儿童期异位脑膜瘤发病率很低,占同期脑膜瘤的1.11%,4例中两例位于眶内,1例位于额窦内,另1例位于椎管内。临床表现根据部位不同各不相同,4例均行手术治疗,康复出院。病理以上皮细胞型为最多。结论:在临床诊治儿童期脑膜瘤中,应熟知这些临床特点,早期确诊并行手术治疗,以期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5.
二次脑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脑损伤理论系Miller在1978年首次提出,即在原发脑损伤后,二次脑损伤因素如血压、体温、颅内压(ICP)、脑血流(CBF)及脑灌注压(CPP)等的异常改变,可造成第二次脑损害,加重原发脑损伤和创伤性脑水肿。临床研究表明,二次脑损伤的发生率为44.5%;与单纯颅脑外伤相比较,合并低血压  相似文献   
66.
费舟  易声禹 《临床医学》1992,12(4):173-174
脑动脉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是本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及主要致死因素。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38~70%。本文对曾在本院治疗、脑血管造影及病历记录完整的40例以颅内出血起病的脑AVM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其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67.
经鼻蝶手术经路切除颅咽管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鼻蝶手术经路切除颅咽管瘤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章翔付洛安易声禹费舟张剑宁张志文李安民刘卫平关键词颅咽管瘤;经蝶手术;治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15.15颅咽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对本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一般采取经颅入路手术切...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向树突状细胞(DCs)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基因重组大鼠GM-CSF和IL-3连续诱导17 d,在第19天加入基因重组大鼠TNF-α继续诱导,观察其形态、超微结构、表面标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IL-12分泌功能等,以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DC分化作为对照.结果:经过诱导的EMSC出现细长伪足和毛刺,变为半贴壁状态;扫描电镜显示长的细胞突起和许多毛刺;其表面标记与骨髓来源的DC相似;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其可以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诱导后的EMSC有分泌IL-12功能.结论:EMSC在体外经诱导可向DC分化.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藏红花素促进人脑胶质瘤细胞U87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U87细胞系,随机分为二甲基亚砜对照组(对照组)和藏红花素治疗组(藏红花素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剂量藏红花素(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对人胶质瘤细胞U87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ERK1/2,p-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藏红花素组U87细胞的生存率明显降低;随着藏红花素浓度增加,U87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上升(18.92%→51.68%→70.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02,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藏红花素组的p-ERK1/2表达降低,而高浓度藏红花素组p-ERK1/2表达降低最显著,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红花素可能呈剂量依赖性的通过抑制。p-ERK1/2但讲TIR7缃晌桶广学垤雷尊的精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0.
人IFN-β基因脂质体转染胶质瘤细胞对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β-干扰素(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转染人胶质瘤细胞系SHG44及其转染后对SHG4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检测脂质体pSV2IFN-β转染后转染组与对照组SHG44细胞增殖的差异;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脂质体pSV2IFN-β转染后,SHG44细胞IFN-β的表达情况. 应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法检测脂质体pSV2IFN-β转染后SHG44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转染SHG44胶质瘤细胞系后4 d和6 d时,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6.7%和32.7%. 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表明转染后胶质瘤细胞具有显著的IFN-β表达,流式细胞仪Annexin法检测表明转染组与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为66.8%与19.8%,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有凋亡细胞存在,表现为细胞皱缩,染色质边集. 结论:IFN-β基因脂质体pSV2IFN-β可转染SHG44胶质瘤细胞系,并对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