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用巢式PCR扩增骨髓玻片DNA中T细胞受体基因V_(δ2)D_(δ3)重排片段李昕权,扬爱德,费洪宝,陈友梅,刘秀杰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T细胞受体基因(TcellReceptor,TCR)各V、D、J区片段发生重排,组合成具有转录功能的基因片段。TC...  相似文献   
52.
儿科学     
  相似文献   
53.
多重PCR对22q11缺失综合征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获得一种快速、简便检测 2 2 q11微缺失的临床实用方法 ,并对先天性锥干畸形中 2 2 q11缺失进行检测分析。方法 :运用 2 2 q11.2 5个连续短串联重复多态位点 ( STRPs)进行多重 PCR扩增筛检微缺失 ,通过绘制产量扩增曲线 ,进行光密度扫描检测以及 FISH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95例锥干畸形患者中 ,2 1例在 5个位点均为单一条带 ,通过光密度扫描检测、 FISH方法一致验证其中 19例为缺失患者 ,敏感性达 10 0 % ,特异性达 97.3%。先天性锥干畸形中 2 2 q11缺失的发生率为 2 0 %。结论 对于检测 2 2 q11微缺失综合征多重 PCR是一种简便、高效、实用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54.
应用细胞原位杂交方法,对29例处于不同病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患者肿瘤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急变期组(n=5)和加速期组(n=7)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中该融合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组(n=17)(P<0.01),而急变期组和加速期组之间该mRNA的水平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白血病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的转录水平与病程进展关系密切,采用细胞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中BCR/ABL融合mRNA的水平,不仅可用于慢粒及慢粒急变的辅助诊断,而且可早期预测急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5.
近二十年来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的迅速进展为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自70年代采用染色体显带技术以来,在白血病患者中观察到许多新的染色体畸变,有些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目前染色体  相似文献   
56.
57.
我们将1994年1月—1997年1月3年间,按全国小儿急性白血病诊疗建议并参考国外有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治疗的随诊5年以上的21例小儿ALL作了统计,其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76%。而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小儿ALL的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尚难以达到上述水平。那么,影响小儿ALL长期生存的有关因素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巨核细胞计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2例ITP患儿血清TPO水平,根据巨核细胞数分为A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与B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两组进行TPO水平比较,并观察各组疗效.结果 A和B组TPO水平分别为(368.33±39.47) ng/L,(141.48±11.28) ng/L.A组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t=7.44 P<0.01).A组治疗有效率为23.8%,明显低于B组84.2%,其差异有显著性(χ2=6.54 P<0.05).A组有效5例TPO为(109.60±15.59) ng/L,无效16例TPO为(449.18±29.59) ng/L,其差异有显著意义(t=-6.23 P<0.01).结论 ITP患儿血清TPO水平存在较大差异,TPO水平明显增高且无巨核细胞数增高者疗效差,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9.
作者报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白血病(2例)或绒癌(1例)患者,用细胞毒剂治疗,停药后暴发乙型肝炎而死亡。例1,男,40岁,慢粒急变。先后用过长春新碱等7种细胞毒剂和强的松龙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继用细胞毒剂维持治疗。约半年后出现黄疸,HBsAg滴度增高,停用细胞毒剂,强的松龙加量,黄疸消退。又停强地松龙9天,暴发肝昏迷,4天死后亡。例2,女,28岁,因绒癌用过氨甲喋呤等5种细胞毒剂,停药4周出现黄疸、昏迷,5天后死亡。例3,男,32岁,慢淋。用苯丁酸氮芥治疗后一直健康。后因痛性淋巴结肿大用苯丁酸氮芥及强的松治疗,停药6周发生疲乏、厌食,后出现黄疸,死于肝昏迷。  相似文献   
60.
近 2 0年来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 ,长期生存病例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 5年无病生存率 (EFS)已达 70 %~ 90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AML)的 5年EFS也达 40 %~ 6 0 %。包括移植治疗在内的分型、规律、序贯性化疗措施的开展 ,使急性白血病的治愈成为可能。现已知白血病治愈的关键是如何控制治疗后的复发问题 ,由于多数白血病治疗后的复发是由原来的白血病细胞克隆增殖的结果 ,因此检测微小残留病 (minimalresidu aldisease ,MRD)对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