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索趾长伸肌腱内侧束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趾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 ;2侧标本进行摹拟术式设计。结果 趾长伸肌腱在起始处分为 2~ 4束 ,其中内侧束在踝关节平面上长为 (16 7± 2 .4)cm ;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0 .4± 0 .1)cm ,(0 .4± 0 .2 )cm ,(0 .4± 0 .1)cm ;上、中、下段厚为 (2 .0±0 .5 )mm ,(1.8± 0 .4)mm ,(1.6± 0 .3)mm。结论 趾长伸肌腱内侧束有足够的长度和宽厚度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 ,术式经标本摹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福建株白纹伊蚊对登革2型病毒的易感性。方法 用C6/36细胞培养登革2型病毒,白纹伊蚊人工经口感染病毒混合液,14 d后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和RT PCR检测蚊体内的登革2型病毒。结果 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感染登革2型病毒的白纹伊蚊,福建株白纹伊蚊感染率为44.6%(25/56),头部感染率为32.1%(18/56);用RT-PCR方法扩增出511 bp片段,感染率为53.9%(14/26)。结论 福建株白纹伊蚊对登革2型病毒易感。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福建省不同地理环境白纹伊蚊rDNA ITS2基因序列特征。方法在闽东福鼎市、闽北武夷山市、闽中涵江区和闽南东山县分别现场采集5个点的白纹伊蚊幼虫,实验室饲养,收集羽化成蚊,用75%酒精-20℃保存,PCR特异扩增白纹伊蚊rDNAITS2,用生物信息系统进行白纹伊蚊rDNAITS2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结果 PCR特异扩增福建省4个不同地理环境白纹伊蚊rDNA ITS2,在琼脂凝胶电泳上获得500bp左右的扩增片段。序列分析福建不同地理环境的白纹伊蚊在rDNA ITS2表现了基因的多态性,其rDNA ITS2基因单核苷酸存在转换、颠换和缺失,而同一地理环境的5只白纹伊蚊rDNA ITS2基因序列没有差异。结论福建省不同地理区域的白纹伊蚊在rDNA ITS2区表现的遗传多态性,可能与蚊虫生态环境如海拔高度、气温、降雨量和湿度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垂体柄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垂体柄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1 5个成人尸颅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垂体柄的大小、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垂体柄上粗下细 ,平均长度约为 1cm ,血管丰富 ,有径直、“V”形和螺旋状三种形态。其上端含有漏斗隐窝 ,隐窝下端呈圆顶状而非锥状。垂体柄常通过一些纤维小梁与周围结构相连 ,上端前面与视交叉间的连系尤为紧密。结论 :垂体柄中点均较基底动脉细 ,是影像判定垂体柄增粗的重要指标。在视交叉池内操作时 ,对纤维小梁网的处理要轻柔 ,防止垂体柄的粗暴牵拉损伤。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内推视交叉利于垂体柄的显露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目的 了解南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 评价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效果,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以分层整群抽样法, 分别于规划前的2007年和实施防治规划的2011-2014年, 抽取行政村开展人体肠道寄生虫病 调查, 并在每个调查县内抽取幼儿园调查儿童蛲虫感染情况。 结果 结果 2007年南平市共粪检9 851人, 查出寄生虫感染者 896人, 总感染率为9.10%, 儿童蛲虫感染率18.56% (328/1 767)。2011-2014年共计粪检4 679人, 查出寄生虫感染者 190人, 总感染率为4.06%, 儿童蛲虫感染率3.87% (33/853)。实施防治规划后南平市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下降趋 势, 总感染率和钩虫感染率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χ2 = 49.03、 53.58, P均< 0.01)。 结论 结论 南平市实施寄生虫病防 治规划后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有所下降, 但仍处较高水平, 需继续加强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分析和总结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为输入性锥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吉氏染色显微镜下进行虫体观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 发热病人的外周血涂片检出锥虫,经基因扩增和测序,为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布氏罗得西亚非洲锥虫病;脑脊液检查未检出锥虫,且白细胞≤5 mm3,判定为病程第一阶段,采用苏拉明抗锥虫治疗;疗程结束病人症状体征消失,多次复查血液,均未检出锥虫,痊愈出院。结论 该例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应加强输入性寄生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87.
疟疾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近年来国内外疟疾流行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及时发现病人,防止疫情回升,按照卫生部和福建省卫生厅制订的疟防规划,在“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开展疟疾监测与管理,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现将2003年福建省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态势进行分析,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疟疾监测与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8.
目的 了解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态势 ,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收集1982~ 2 0 0 1年闽南微小按蚊分布区 13个县 (市、区 )的疟疾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2~ 1994年 2 5个疟疾暴发点均发生在流动人口聚居的采石场、砖瓦厂及邻近村庄。 1992年疟疾以外地输入及外来民工聚居地感染为主 ,之后逐渐扩散到本地居民感染。 1995年本地感染占病例总数的 91.79% (917/999) ,经采取治疗传染源和灭蚊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至 2 0 0 1年本地感染仅占 16.67% (4 /2 4) ,而输入病例则由 1996年的 14 .95 % (4 8/3 2 1)上升为83 .3 3 % (2 0 /2 4)。 1985年以来在 13个县 3 6个村 (点 )捕到微小按蚊 ,微小按蚊数占按蚊总数的 2 4.85 % ,1996年以后仅在 2个县 2个村 (点 )捕到微小按蚊。 结论 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趋于控制 ,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9.
2005年福建省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5年度全省疟疾疫情,更好地开展疟疾监测和管理工作。[方法]对2005年全省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及各地一年来疟疾监测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当年全省报告病例44例,发病率0.13/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莆田、宁德和泉州。对55个村(点)传疟媒介调查和复查,捕获按蚊2915只,未查到嗜人按蚊。[结论]我省疟疾疫情依然保持稳定,发病率比上年下降了30.2%,但不可放松警惕,应继续有效控制传播媒介,以防蚊媒密度过高引起疟疾暴发。  相似文献   
90.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2 8侧标本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解剖结构。结果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位于蝶骨嵴后下方及额、颞叶之间 ,顶壁为后眶回下面的软膜 ,底壁为颞叶上面 ,后极为上下壁软膜的反折线。池内侧端最宽大 ,57.%同颈动脉池间存在象片性的隔膜。池内静脉变异较大 ,大脑中浅静脉多行走于池的前上部 ,大脑中深静脉行于M1段后下面或穿行于池中。池内纤维小梁少者仅 1 0余条 ,多者纵横交错达 30~ 50条。 35 .7%池的上、下壁在M1段中 1 /3前方 ,通过短而密的纤维片膜相粘合。结论 :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切开大脑外侧窝池前壁时 ,不易伤及M1段主干。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列脉约 1 /4有蛛网膜鞘包裹 ,勿当作蛛网膜切断 ,可以其饱满的管状鞘膜索样鉴别。分开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上、下壁时 ,小区域粘合处宜沿切线方向锐性切开。大脑外侧窝池与颈动脉池间的隔膜不是池内侧端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