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目的 通过巢式PCR扩增18SSU rRNA基因片段确诊三日疟原虫的感染,减少三日疟的漏诊和误诊.方法 采用18SSU rRNA基因片段,通过巢式PCR方法,用镜检确诊的间日疟和恶性疟滤纸血样本进行对照,检测1例可疑疟疾患者滤纸血样本.结果 通过种间特异性引物的巢式PCR扩增后,间日疟及恶性疟确诊样本均扩增出相应的12...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福建省不同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生态特征,为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调查居民室内外积水容器的种类和幼虫孳生情况。结果白纹伊蚊平均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房屋指数(house index,HI)和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CI)分别为84.5、46.9和43.1;莆田涵江、福州连江、厦门集美、漳州东山、宁德福鼎和南平武夷山的布雷图指数分别为73.1、109.5、87.3、74.7、63.1和61.9;幼虫孳生地类型以废弃的缸、罐、桶、碗等闲置容器为主。结论福建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大大超过登革热流行高危险指数,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分析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实验室资料,提高对巴贝西虫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观察外周血中虫体的形态;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核酸,采用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PCR扩增田鼠巴贝虫18S r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外周血中见大量疑似恶性疟原虫虫体;PCR产物测序结果经过BLAST比对,与田鼠巴贝虫18s核糖体DNA序列有99%的同源性。结论 感染的虫体为田鼠巴贝虫。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尤其是野鼠)存在田鼠巴贝虫感染,是巴贝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4.
用31侧常规防腐成人上肢标本,对喙肱肌腱的形态及喙突的局部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34例锁骨干骨的有关数据;2侧标本行摹拟手术实验。结果:喙肱腱长(87±1.6)cm,喙突尖至锁骨最近距离为(2.4±0.5)cm,喙突尖至锁骨后峰端(43±0.4)cm,喙突粗隆处的锁骨及锁骨肩峰端厚度均为(1.0±0.2)cm。提示,设计橡防肌肤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为胫骨后肌腱部分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胫骨后肌腱形态及解剖学数据进行观测。结果:胫骨后肌腱长20.4±2.0cm,在踝关节平面上1cm,上长13.9±1.9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腓骨前后径为2.1±0.5cm,胫腓骨前缘间距为2.8±0.4cm,后缘间距为2.8±0.4cm,胫腓骨左右径5.3±0.4cm,胫骨内缘与腓骨外缘在胫腓骨前面距离8.5±0.7cm,胫骨后肌腱距胫骨内缘1.8±0.24cm,距胫骨后缘1.2±0.2cm,舟骨粗隆距胫骨前缘5.7±0.5cm。结论:胫骨后肌腱部分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6.
46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疟目前在我国的海南、云南等地以及非洲、缅甸和泰国等国家广泛流行。福建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消灭了恶性疟,近20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现,但随着省内出外到疫区务工人员的增加,近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呈不断上升趋势。2003年1~11月共查治输入性恶性疟46例,以下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福建省首例人感染纳格里阿米巴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资料,以提高对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直接涂片法与碘液染色涂片法观察脑脊液中的寄生虫;采用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检测基因序列并进行分析。结果脑脊液标本在显微镜下发现阿米巴原虫包囊;基因序列测定显示为纳格里阿米巴,当测序检测深度超过25 M时,读取值的基因组比例最高。结论本例纳格里阿米巴病为福建省首次发现。该病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抗阿米巴药物效果不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8.
目的 了解福建省市售淡水产品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系统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监测方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将全省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和闽中5个地区,采集超市或农贸市场售卖的淡水鱼和淡水螺,采用消化法、压片法和剖检法检测寄生虫囊蚴或幼虫.结...  相似文献   
49.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系我国学者陈心陶(1933,1935)在广州的家鼠和褐家鼠的肺部中发现命名,1937年在台湾发现该虫,并于1944年在台湾的南部地区证实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病原体,再后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尼、泰国、越南以及日本等国都有病例报  相似文献   
50.
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后方。视神经主要由垂体上前动脉供血 ,半数有分支沿视神经前行。视交叉的上面多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供血 ,下面的内侧部多为垂体上动脉供血 ,外侧部多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血。视神经上面覆有一层蛛网膜 ,再上面为直回下面的软脑膜 ,二膜间多数分开。结论 :国人鞍结节边界不易确定 ,按传统方法将视交叉分型有困难 ,所以宜按蝶棱与视交叉前缘间距判断前置或后置。手术中易损伤沿视神经行走的小动脉 ,电凝须特别小心。贴视神经上抬直回 ,实际上是沿粘着较少的界面分离 ,有半数需离断一些纤维小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