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04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目的:探讨CD4~+CD25~+和CD8~+CD28~-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MM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CD4~+CD25~+和CD8~+CD28~-Tregs水平.分别采用溴甲酚绿法、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清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初诊MM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及CD8~+CD28~-Tregs比率均明显升高;CD4~+CD25~(+/high)和CD4~+CD25~)(high)CD127~(low)Tregs比率在各临床分期均较对照组升高,随分期增高呈现增加趋势,且CD4~+CD25~(high)和CD4~+CD25~(high)CD127~(low)Tregs在Ⅲ期患者显著高于Ⅰ期患者;CD8~+CD28~(-Tregs)在Ⅱ、Ⅲ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且Ⅱ期高于Ⅰ期,Ⅲ期高于Ⅱ期,逐期递增,而在Ⅰ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CD4~+CD25~(+/high)和CD4~+CD25~(high)CD127~(low)Tregs比率在进展期和稳定期均较对照组升高,但两期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CD8~+CD28~-Tregs在进展期高于稳定期及对照组,稳定期和对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CD4~+CD25~(high)Tregs和CD4~+CD25~(high)CD127~(low)Tregs比率与Alb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MM患者体内存在CD4~+CD25~+Tregs和CD8~+ CD28~-Tregs异常增加,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些变化同临床分期、病情进展及预后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DAC)联合HI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和去甲氧柔红霉素)和FLAG方案(氟达拉滨、阿糖胞苷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分别采用DAC+HIA方案(观察组,n=17)和FLAG方案(对照组,n=33)作为诱导方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计算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RR)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64.7%,高于对照组的33.3%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76.5%和60.6% (P>0.05)。观察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与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FS)均未达,死亡率和复发率为35.3%和18.2%;对照组的中位OS和中位RFS为654 d和612 d,死亡率和复发率为42.4%和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感染。结论DAC联合HIA方案作为首选治疗复发难治性AML与FLAG方案总体疗效相当,且完全缓解率更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54.
目的:比较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24例符合条件的初诊费城染色体阳性 CML慢性期(Ph+ CML-CP)患者给予6个周期(24周)的氟马替尼400 mg/d、600 mg/d 和伊马替尼治疗,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2、4、6、8、10、12、16、20、24周进行血液学评价,给药前及给药后12、24周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评价。结果在有效性方面,治疗6个周期,氟马替尼600 mg/d 组的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率高于伊马替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4%(4/9)比14.29%(1/7),P=0.017]。治疗3个周期,氟马替尼600 mg/d 组 bcr-ablIS≤10%的患者比例高于伊马替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分析也提示氟马替尼600 mg/d 较400 mg/d 更有可能使患者在早期获得分子学反应。在安全性方面,氟马替尼400 mg/d 组、氟马替尼600 mg/d 组和伊马替尼组Ⅲ~Ⅳ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马替尼组较常见皮肤毒性和胃肠道反应,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腹泻,未发生心脏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水肿的发生率低于伊马替尼组。结论氟马替尼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初诊 Ph+ CML-CP 患者,600 mg/d 是一个较为合适的临床起始剂量。氟马替尼和伊马替尼在临床上具有相似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5.
免疫荧光双标记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 Td T及系列相关抗原双标记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预测白血病复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 ,配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 Td T及系列相关抗原双标记及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免疫双标记抗原变化。结果 :64例急性白血病中免疫双标记表达 36例 ( 56.2 5% ) ,其中 32例 AL L全部表达免疫双标记 ,32例 AML 仅有 4例表达( 12 .5% ) ,在 12例获 CR的表达免疫双标记的急性白血病中 ,4例免疫双标记细胞占单个核细胞0 .0 1%~ 0 .0 8% ,并有长期缓解 ,而 8例免疫双标记细胞占单个核细胞 1.5%~ 95.38%的急性白血病 ,均于近期骨髓复发。结论 :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在部分急性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6.
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所致ANL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乙双吗啉(Bimolane,AT-1727)常用于治疗银屑病,近10年来乙双吗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近年来发现的10例乙双吗啉所致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病例自1995年5月~1998年4月我院先后收治了10例ANI。男4例,女6例,发病中位年龄36.7岁(20~54岁)。1.2银屑病病程及服药情况患银屑病病程3~21年,服用银屑病的治疗药物中,单服乙双吗啉5例,乙双吗琳+乙亚胺2例,乙双吗啉+白血宁3…  相似文献   
57.
目的 通过分析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regulatory T cells,CD4+ CD25+ Tress)在不同病程阶段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初步探讨MM患者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MM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 CD25+、CD4+ CD25high、CD4+ CD25+ CD127low、CD4+ CD25high CD127low T细胞的比例并分析比较.结果 1)56例MM患者:化疗后组CD4+ CD25+、CD4+ CD25high、CD4+ CD25+ CD127low、CD4+ CD25high CD127low T 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初诊组的CD4+ CD25+ CD127low T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但CD4+CD25+、CD4+ CD25high、CD4+ CD25high CD127lwo T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初诊组CD4+ CD25+T细胞的比例与化疗后组相比没有差异,但其CD4+ CD25high 、CD4+ CD25+ CD127low、CD4+ CD25high CD127low T细胞的比例均低于化疗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7例化疗后MM患者:稳定期与活动期的CD4+ CD25+、CD4+CD25+CD127low T细胞相比没有差异,但稳定期的CD4+ CD25high、CD4+ CD25high CD127low T细胞明显低于活动期.结论 CD4+ CD25+ Tregs在MM患者外周血中比例明显升高,且化疗可能影响其在外周血的比例;活动期MM患者CD4+ CD25+ Tregs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期.这些提示CD4+ CD25+ Tregs可能是MM免疫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目的 通过检测白血病免疫标志在化疗前后的数值变化(IMDI)来探讨对急性白血病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 参照骨髓原始细胞减少指数法(MBDI),在白血病免疫标记方面,选用尽量包含CD34的双标或三标,检测其在化疗前后的数值变化(IM-DI)来评价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结果 IMDI>80者31例,完全缓解(CR)率为100 %,>60者45例,CR率为88.9 %,而<40者18例CR率仅为5.6 %,结果与MBDI相似。结论 IMDl能同样起到预测急性白血病疗效作用,且更为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59.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及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s)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探讨其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1例MM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Th1/Th2及CD4+CD25+Tregs的比例并分析比较。结果:(1)II、III期MM患者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降低,III期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I期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II、III期MM患者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组,III期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较I期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2)化疗后复发组MM患者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降低,初诊组及化疗后复发组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稳定期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初诊组及化疗后复发组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组,复发组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highCD127low明显高于稳定组及初诊组,差异具有显著性。(3)相关性分析Th1、Th2细胞与CD4+CD25+Tregs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均P0.05或0.01)。结论:M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降低,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高,两者相互调节,并与疾病临床分期、病情进展相关,对指导治疗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亚砷酸方案诱导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中国贫血东部协作组接受地西他滨联合亚砷酸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39例及CMML患者8例。地西他滨20 mg/(m~2·d)联合亚砷酸0.15 mg/(m~2·d),治疗5 d,4~6周1个疗程,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者进入巩固周期,分析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中位疗程为2个疗程(1~12个疗程),31例(66.0%)获得了临床反应,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6周(2~52周)。CR 8例(17.0%),PR 10例(21.3%),血液学改善12例(25.5%),骨髓CR 1例(2.1%),疾病稳定8例(17.0%),疾病进展1例(2.1%)。二代测序基因检测中,33例发现25个基因突变70次。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率(57.6%)高于剪接子复合物(33.5%)、转录因子和激酶系统(54.5%)和TP53组(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7.4%、54.5%、50.0%和85.7%,P=0.977)。治疗有效患者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显著下降(16.67%对10.26%,P=0.014)。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亚砷酸方案诱导治疗中高危MDS及CMML的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少。二代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可能与疗效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