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2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分析弓形虫 SAG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体外表达及其诱导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重组表达质粒 pVAX1-SAG1瞬时转染 vero细胞, Western blot法检测在细胞中的表达.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VAX1-SAG1及空质粒 pVAX1于 0、 4周分别经肌注免疫 BALB/c小鼠;第 8周杀鼠,取脾,分离淋巴细胞,分别经 ConA和抗原刺激,用 MTT法测定免疫鼠脾脏 T淋巴细胞转化率 ;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 CD4+、 CD8+ T细胞亚群进行测定;两组小鼠经弓形虫速殖子攻击感染,计算存活期.结果 Western blot法分析转染细胞,发现存在弓形虫感染血清识别的 26 000u的特异带,与理论值相符 ;抗原刺激小鼠脾 T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反应 , 免疫组与空质粒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但 ConA刺激小鼠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T细胞亚群 CD4+、 CD8+动态分析 ,CD4+、 CD8+ T细胞数量均升高,免疫组与空质粒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1< 0.05, P2< 0.05).弓形虫攻击感染,免疫组鼠的平均存活时间较空质粒对照组延长.结论 真核表达质粒 pVAX1-SAG1在 vero细胞中获得表达 ,且能诱导 BALB/c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2.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SARS Coronavirus Membrane Protei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 construct a recombinant plasmid Pet23a-M, the gene encod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oronavirus membrane protein was amplified by RT-PCR and cloned into the expression plasmid Pet23a. Results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alysis, PCR detection and DNA sequencing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loned DNA sequence was the same as that reported. The recombinants were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BL21 (DE3) and induced by 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 The expression of 27 kD (1 kD=0. 992 1 ku)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SDS-PAGE and pured by metal chelated chromatography. Results of Western-blot showed that this expressed protein could react with antibodies in sera of SARS patients during convalescence. This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SARS virus vaccine and diagnostic agents.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 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几种SARSDNA疫苗对BALB/c小鼠重要器官的影响,为研制安全有效的SARS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用RT-PCR的方法从SARS冠状病毒(SARS-CoV)基因组中扩增出M片段、E片段、N片段和S基因的两个主要片段S1,S2,然后将这些基因片段分别亚克隆至pVAC真核表达载体,制备出几种SARSDNA疫苗pVAC-S1、pVAC-S2、pVAC-M、pVAC-E、pVAC-N。用这些疫苗分别或联合免疫BALB/c小鼠后,取小鼠重要器官心、肝、脾、肺、肾,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鼠心、脾和肾未见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异常,但部分小鼠的肝和肺表现出下列病理变化:肝:出现片状肝细胞染色加深和肝细胞核固缩等凋亡早期改变,部分还可见到肝细胞水变性和肝窦变窄甚至消失等病变。肺:肺泡隔增厚,肺泡轮廓消失,或肺组织淤血水肿,甚至出现支气管肺炎改变。同时,在pVAC空质粒对照组也可见个别小鼠出现上述肝、肺病变。结论 由于对肝、肺产生组织病理学异常改变,制备高效、安全的SARS DNA疫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载体的选择和质粒的用量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成虫呕吐物与感染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寻找特异性的血吸虫病诊断抗原。方法:采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呕吐物的免疫反应性,过碘酸钠氧化处理以鉴定呕吐物的抗原决定簇的性质。结果:日本血吸虫成虫呕吐物中存在能被血吸虫感染血清识别的特异抗原子1/32、47、60/62kDa蛋白及67kDa蛋白;31/32kDa蛋白和67kDa蛋白的抗原表位为蛋白,而47kDa蛋白和60/62kDa蛋白的抗原表位为糖基。结论:日本血吸虫成虫呕吐物中存在血吸虫感染血清识别的特异抗原,其中31/32kDa蛋白已报告可用于血吸虫病诊断,47kDa蛋白和60/62kDa蛋白含糖基表位并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在大肠埃希菌中融合表达间日疟原虫MSP1C端编码基因 ,以获得能作为检测抗原的重组蛋白GST PvMSP1C。 方法 以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SalⅠ双酶切质粒pMD/PvMSP1C ,获得间日疟原虫MSP1C端编码基因片段 ,柱纯化后 ,插入表达质粒载体的多克隆位点 ,构建重组体 pGEX 4T 2 /PvMSP1C ,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 1(DE3 ) ,阳性克隆以限制性酶切分析鉴定后 ,以IPTG进行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以SDS PAGE电泳与免疫印迹分析。 结果 双酶切质粒pMD/PvMSP1C ,获得 1119bp的PvMSP1C编码基因片段 ,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 ;所构建的 pGEX 4T 2 /PvMSP1C重组体阳性克隆经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 ;SDS PAGE电泳显示 ,GST PvMSP1C融合表达蛋白的大小约 63ku ,且能够分别被GST抗体与间日疟患者的血清所识别。 结论 成功亚克隆并构建了间日疟原虫MSP1C端编码基因 pGEX 4T 2 /PvMSP1C表达质粒 ,诱导表达了GST PvMSP1C融合蛋白 ,表达蛋白具有一定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调查长沙市某院就诊肺结核患者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2014年湖南省胸科医院就诊结核患者6535例,采用绝对浓度法测定病人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 6 种常用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痰结核菌培养阳性1140 例,初治患者591例,复治患者549例;耐药肺结核患者443例,总耐药率为38.86% (443/1140),其中初治患者耐药率为25.38%(150/591),复治患者耐药率为53.37%(293/549)。在耐多药患者中,耐多药率为23.7% (270/1140),复治患者的耐多药率35.15%(193/549)高于初治耐多药患者13.03%(77/591),复治患者在阳性率、耐药率和耐多药率方面均高于初治患者,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104.91,P=0.000;χ2=93.84,P=0.000;χ2=77.09,P=0.000)。根据性别分类,男性患者阳性率19.46%高于女性患者阳性率13.32%(χ2=37.75,P=0.000),但女性患者分别在单耐RFP和单耐SM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4.152,P=0.042;χ2=10.257,P=0.001)。RFP、INH和SM为单药耐药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28.50%、28.42%和21.58%。而在MDR-TB中,以同时耐利福平、异烟肼和链霉素所占比例最高,达32.2% (87/270)。结论长沙市某院就诊肺结核患者的总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较高,MDR-TB中,菌株中以异烟肼、 利福平和链霉素三种药物同时耐药的患者数最高,中老年人群是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的高发人群,复治患者在阳性率、耐药率和耐多药率方面均高于初治患者。  相似文献   
68.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提高师资素质,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有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