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用国产鱼肝油酸钠自制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30例(39 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对其进行透视引导下曲张隐静脉注射自制鱼肝油酸钠泡沫硬化剂,观察大隐静脉的闭合情况.结果 39 条患肢均成功注射泡沫硬化剂,平均每条患肢使用5.9 ml泡沫硬化剂.35条(90%)大...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PCR芯片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检测表达多个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的PCR芯片,用于诊断结直肠癌转移和预测转移。方法通过
严格设计基因引物,探索各基因同时达到特异性扩增的PCR反应条件;应用基因芯片筛选获得的29个结直肠癌转移相关
基因,结合3个看家基因,建立同时检测32个基因的PCR芯片;应用该芯片检测不同转移潜能的结直肠癌细胞和临床直肠
癌组织、癌旁正常粘膜。结果成功构建同时检测32个基因的PCR芯片,各基因均获得特异性扩增;29个转移相关基因
PCR芯片检测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的吻合率为86%;PCR芯片检测伴有转移的结直肠原发癌与不伴有转移的结直肠
癌组织,结果显示14个基因表达一致,15个基因表达有差异。结论结肠癌转移PCR芯片结果可靠,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
转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蒋强 《中国卫生产业》2013,(36):160+162-160,16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CT、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CT、MRI检查资料.结果 两种方法0级、Ⅰ级强直性脊柱炎检出率具显著差异(P〈0.05).CT对骨质侵蚀、骨质硬化检出率显著优于MRI(P〈0.05).结论 CT可较准确的观察骶髂关节病变分级,MRI可较好的显示脂肪沉积、骨髓水肿与关节软骨异常等改变.  相似文献   
14.
贵州南部布依族、苗族正常成人血脂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贵州南部少数民族正常成人血脂代谢状况。方法:随机取200名布依族、苗族(调查组)农民及70名汉族(对照组)健康献血者,分别测定有关血脂代谢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组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Tch)、载脂蛋白A-Ⅰ(apoA-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当地少数民族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致HDL、Tch、apoA-Ⅰ高于汉族人群。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联合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PRP)修复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20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内镜治疗组(A组,n=40),内镜联合一次离心PRP治疗组(B组,n=42)、内镜联合二次离心PRP治疗组(C组,n=38)。记录患者术前、术后7d及术后3、6、12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管横截面积(spinal canal cross-sectional area,SCSA)、髓核与脑脊液信号强度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及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术后12个月时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24~33(28.02±2.19)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节段不稳等严重并发症。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AS、JOA评分及ODI术后7d、3个月时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SCSA、SIR及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HI在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标准,术后12个月时JOA评分优良率A组为92.5%,B组为95.2%,C组为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联合PRP修复治疗青壮年LDH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腰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贵阳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对5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性及阿莫西林耐药菌株pbp1突变特征。方法 采用界值法检测351株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各药物耐药率以χ2检验进行比较。选取20株阿莫西林耐药菌株及相等数量的敏感菌株,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pbp1基因功能区并测序,采用DNAStar软件将核苷酸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后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 351株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四环素5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1.56%、34.60%、13.27%、40.28%、17.06%。20株阿莫西林耐药和20株敏感菌株PBP1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BP1多样性复杂,在耐药菌株特有变异位点中,PBP1氨基酸的S543R变异频率最高,为75%,其次是N641D为60%。结论 本研究中的幽门螺杆菌对5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其中阿莫西林和四环素耐药率较其他地区高,并且双重耐药与多重耐药在总体耐药中所占比例较大; 阿莫西林耐药菌株PBP1氨基酸存在多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幽门螺杆菌阿莫西林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失败的艾滋病患者HIV-1基因型耐药变异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参考数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HAART治疗失败的41例艾滋病患者的血浆,采用RT-PCR和套式PCR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共获得38例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基因序列,其中有3条序列显示无变异位点,在其他出现耐药变异的序列中K103N、G190A、Y181C、K101P、M184V、D67N、K70R、T215Y及K219R为最常见的变异位点;100%(35/35)治疗失败患者出现了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VP或EFV的高中度耐药,超过50%的患者出现了对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AZT、3TC、IMT及DDI的高中度耐药,仅发现极少数治疗失败患者对蛋白酶抑制剂的高中度耐药;D4T+DDI+NVP治疗方案是最常见出现耐药的治疗组合;病毒耐药变异往往发生在抗病毒治疗后的2~3年.结论 HIV耐药变异株的出现是艾滋病患者临床上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引起耐药突变主要是针对NNRTIs或NRTIs药物耐药,而对Pis的耐药在临床上尚比较少见,建议更换治疗组合时多考虑选用含有增强作用的Pis,从而达到更好地病毒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改良连续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术后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肢手术采用连续臂从神经阻滞行术后镇痛有全身不良反应少、不影响肢体运动、患者无感觉不适等优点.本研究通过对一种新的连续喙突下臂从神经阻滞入路的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探索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的连续臂丛神经麻醉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边远地区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缺陷及如何合理用药。方法:对边远地区基层医师用药缺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层医师在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药敏性、用药剂量、用药间隔时间、药物的毒副作用方面存在缺陷。结论:运用药敏性、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指导边远地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正确判断肾脏疾病进展、疗效观察、指导用药等均有重要意义.由于GFR不能直接测定,只能通过测量某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标记物的清除率来得到.目前测定GFR的"金标准"外源性标记物方法如菊粉清除试验、同位素标记清除试验因繁琐、昂贵、适用性限制等原因不能在临床上常规使用,通常采用测量内源性标记物通过一系列的推算公式来评估肾小球清除率,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对肾脏疾病患者观察,不同推算公式来评估肾小球清除率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