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全程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的方法.方法 对76例(106耳)正常颞骨行高分辨率CT 各向同性扫描,再做多向调整MPR及CPR,以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并进行测量.结果 MPR及CPR的后鼔索神经小管显示率均为96.2%,但以后者图像为佳.有4耳经反复多次MPR及CPR均未能观察到后鼔索神经小管.1耳可见2支后鼔索神经小管在不同平面自乳突段分出,后又合并成单一的后鼔索神经小管.在轴面像上,后鼔索神经小管汇入处位于面神经管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及前方的分别为48.1%、45.1%、3.9%及2.9%.汇入处距茎乳孔距离为(2.93±2.72)mm.后鼔索神经小管与面神经管的夹角为36.10°±15.44°.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的MPR重组基线的轴位及冠状位旋转角度,右耳分别为顺时针18.66°±7.86°及逆时针10.60°±6.15°,左耳分别为逆时针17.75°±6.47°及顺时针11.54°±6.41°.后鼔索神经小管长度及内径分别为(9.34±2.51)mm及(0.41±0.07)mm.结论 多向调整MPR及CPR可全程显示后鼔索神经小管,是研究后鼔索神经小管解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2.
患者 男,51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为间断性,以午后明显,不伴恶心、呕吐及其他症状,未做任何检查及治疗,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头晕并渐觉症状加重,曾突然晕倒伴四肢无力,遂到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43.
面神经管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测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及测量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面神经管。方法 用多层螺旋CT对 40例 (80耳 )病人行颞骨轴位高分辨率CT扫描 ,在轴面及多平面重建的矢状位、冠状位上行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观察及测量面神经管。结果 面神经管的平均长度为 (2 9.73± 1.0 7)mm。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 (5 .6± 0 .74)mm、(10 .66± 0 .79)mm及 (13 .47± 1.0 1)mm。迷路段、膝状神经窝、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直径分别为 (0 .76± 0 .16)mm、2 .3 7± 0 .63 )mm、(1.0 3± 0 .16)mm及 (1.5 7± 0 .3 1)mm。第一膝及第二膝的平均角度分别为 67.0 4°± 9.41°及 114 .2 5°± 8.44°。面神经管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壶腹及弓部的平均距离分别为 (0 .5 7± 0 .19)mm及 (1.5 9± 0 .61)mm。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成角 10 .63°± 3 .6°。面神经管鼓室段与矢状面平均成角为 3 4.65°± 5 .3 9°。 80耳中 89%可见面神经管的裂缺 ,73 .7%仅位于鼓室段 ,其余 2 6.3 %在鼓室段、乳突段均可见裂缺。结论 面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是研究面神经管CT解剖的良好影像学方法 ,结合颞骨高分辨率CT的轴面扫描及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 ,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44.
肺肉瘤罕见,我院遇到1例,经手术证实,报道如下。女,43岁,因刺激性干咳、胸痛1周入院。查体:T36.5℃,Bp130mmHg/90mmHg(1mmHg=0.133kPa);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右下胸第8肋以下压痛,叩诊呈浊音,右下肺呼吸音低。胸部X线平片:右肺下叶可见1个大小约8.0cm×8.0cm的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尚清晰。X线诊断:右肺下叶占位,多考虑为周围型肺癌。胸部CT强化扫描:右肺下叶可见1个大小约8.0cm×8.0cm×6.5cm的类圆形影,不均匀增强,CT值19~75HU,边界清晰(图1A,B)。CT诊断:右肺下叶肿瘤,考虑为周围型肺癌。头颅CT强化扫描未见异常(图2)。手术及病理所…  相似文献   
45.
小儿侧脑室旁白质软化症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侧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的病因与临床及CT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CT证实的130例PVL典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85例,占65.4%。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足月儿45例,占34.6%。CT表现脑室不同程度扩大,侧脑室旁白质减少。结论CT扫描在PVL的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6.
男 ,2 612 岁 ,10个月前摔倒后双耳听力逐渐减退。临床检查 :外耳无畸形 ,鼓膜完整。电测听为重度感音性神经性耳聋。高分辨率CT检查 :双侧前庭导水管明显扩大 ,内端与前庭直接相通 ,前庭导水管外口与前庭总脚中点处的内径右侧 3 .0mm ,左侧 2 .5mm (图 1,2 )。内耳半规管、耳蜗、内耳道未见异常。双侧听骨链结构完整 ,中耳、外耳无异常。CT诊断 :双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讨论 :前庭导水管为一骨性管道 ,3岁前缓慢增大 ,3岁后其内径不再有明显的变化。位于前庭与内淋巴囊之间 ,起始于前庭内侧壁并向后延伸约 10 .0mm ,开口于后颅窝岩锥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此瘤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结合文献对其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5例,右侧10例。病变以颈静脉孔为中心生长并向周围结构不同程度蔓延。CT及MRI表现各具特征性,CT显示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软组织肿块,颈静脉球窝较对侧明显扩大,高分辨CT更能显示骨质破坏程度;MRI均显示颈静脉孔区及鼓室内不规则的软组织信号灶,并能见到典型的"盐和胡椒"征象,能为此瘤术前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颈静脉球瘤的CT、高分辨薄层CT及MR检查有明显的优势,CT检查尤其是高分辨CT可准确显示骨质破坏范围、程度;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范围、病灶信号及强化方式,两者优势互补,应作为术前常规和必需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48.
<正> 甲状旁腺癌少见,国内至1981年仅见3例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女性,32岁,1980年4月因频繁呕吐不能进食20天入院。患者于1974年10月—1979年10月,曾先后4次手术,摘除甲状旁腺腺瘤8个。体检:慢性消耗病容,精神萎靡,颈前有4次手术瘢痕。甲状腺峡部左下方,可扪及约1cm直径的结节状肿物。右前臂、右股骨下端及骨盆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钙24mg%,血磷3.3mg%硷性磷酸酶12单位,尿钙282mg/24小时。心电图检查提示高血钙症。X线所见:颅骨穹窿呈弥漫性斑点状骨质  相似文献   
49.
椎管内肿瘤并不少见,除少数髓内及硬膜外恶性肿瘤无法根治外,多属良性肿瘤,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X线检查是椎管内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它不仅能够提供肿瘤的定位依据,有时还可作出定性诊断。本文分析我院1966~1983年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  相似文献   
50.
颅脑转移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脑转移性肿瘤是成人常见的颅脑肿瘤,儿童罕见。近年来,随着CT、MRI的应用.检出率有明显的增加。据统计,死于全身癌瘤的病人中,1/4有颅脑转移,这一数字比死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高9倍以上。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及时作出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王来源颅脑转移瘤的来源有两类,一是脑内原发肿瘤的转移,另一类是颅外原发肿瘤的转移,以后者为常见。原发脑内肿瘤发生脑转移的如多形往成胶质细胞瘤,脉络丛肿瘤,堂管膜腐,成够细胞瘤及成神经细胞瘤;转移途经是沿致密白质束、堂管膜、软脑膜、软脑膜下以及通过脑脊液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