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2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8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enucleative resection of prostate,TUERP)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 kinetic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KRP)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eni...  相似文献   
82.
郑传东  苟欣  胡兴平  张力  邓林 《重庆医学》2011,40(2):115-117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RPM)对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Fas、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手术组和药物组.采用HE染色分析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电镜观察再灌注24 h的肾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Fa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Fas蛋白在假手术组呈阴性表...  相似文献   
83.
李杰  邓远忠  苟欣 《重庆医学》2011,40(33):3363-336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肋间通道经皮肾微造瘘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由同一主刀手术医师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肾微造瘘碎石治疗31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7例(38%)患者采用11~12肋间通道,193例(62%)患者采用12肋缘下通道,建立F 18~22肾造瘘通道。术前通过泌尿系CT三维重建或静脉尿路造影(IVP)联合双肾CT平扫检查。对患者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结果肋间通道与肋下通道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8.15±2.13)d、(8.36±2.03)d;肋间通道结石清除率为78%(91/117),肋下通道结石清除率为72%(138/193),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P=0.223);肋下通道组有4例患者术后出血行输血治疗,2例患者行选择性肾血管栓塞止血。结论超声引导下的11肋间经皮肾微造瘘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4.
全膀胱切除1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探讨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不同术式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20例;年龄36~88岁,平均65.2岁。经腹腔镜手术101例,其中9例术中改开放手术;传统开放术式36例。尿流改道方式: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6例,占62.8%;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12例,占8.8%;回肠膀胱术20例,占14.6%;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9例,占6.6%;输尿管皮肤造口术8例,占5.8%;胃代膀胱术2例,占1.5%。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4~8h,术中出血400~1 600mL,随访3~60个月,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漏尿和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为肠瘘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术后晚期主要并发症有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等。获随访的原位新膀胱术者51例,白天控尿良好48例(94.1%),夜间控尿良好43例(84.3%)。获随访的72例中男性67例,其中41例自诉阴茎可勃起,占61.2%(41/67)。术后无长期尿失禁,未发现尿道肿瘤。结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手术风险较高,术前应充分评估适应证;原位膀胱术是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严重并发症少,不易复发,患者生活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5.
刘煜  苟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32):6058-6062
背景:相比而言,泌尿系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的:综述近年来泌尿系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97-01/2011-08有关泌尿系肿瘤干细胞的文献,检索词为“cancer stem cell,urologic cancer”,共检索到文献289篇。经阅读、排除重复及不合标准文献后,最终纳入30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着人们对肿瘤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体瘤干细胞得到鉴定与分离,泌尿系肿瘤干细胞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们对其生物学特征、自我调控机制及微环境的认识正不断深入,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将成为治愈泌尿系肿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6.
随着靶向药物研究的深入发展,靶向治疗在晚期肾癌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就晚期肾癌患者的组织学类型、临床特征、药物的毒副反应、生物标记物等,综述靶向药物在晚期肾癌中的个体化应用。  相似文献   
87.
对2例成人活体肝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1例为男性,43岁,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另1例为女性,48岁,先天性多囊肝.2例患者均接受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2例供体均顺利康复.1例受体肝移植后发生胆漏,经鼻胆管引流治愈;1例出现他克莫司引起的肝脏中毒性损害,后发生严重感染死亡.提示肝移植患者出现胆漏后,行鼻胆管引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要重视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88.
背景:现阶段急需建立一种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方法,骨髓中内皮祖细胞的含量丰富,增殖能力强,而且容易获得,操作简单.目的:拟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8/12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2周龄SD大鼠20只,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股骨和胫骨,用预冷至4℃的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冲洗骨髓腔,以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单个核细胞层,含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重悬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后进行细胞计数,按1×109L-1浓度接种到预先用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中,37℃、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恒温培养.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内皮祖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133、内皮祖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的表达,并进行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和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结果:新分离获得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为小圆形,培养4 d后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中间为圆形贴壁细胞,外周梭形细胞较多,传代后梭形细胞首尾相连,呈"毛细血管"样排列.培养第4,7,10,14天贴壁细胞CD34,KDR,CD133均呈阳性表达,CD133阳性细胞第10天时开始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133/KDR双阳性细胞率逐渐升高,10 d时达峰值,随后下降.KDR阳性细胞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原代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第3~6天处于指数生长期,贴壁细胞大量增殖,呈"集落"样生长.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成功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获得内皮祖细胞,加入M199培养液后能够贴壁增殖,并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89.
对1例Bismuth分型为Ⅳ型且合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转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施行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原位肝移植.移植后初期采用激素、FK506及骁悉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激素用量较常规小并迅速撤除.对早期肝功能及胰腺功能情况作了连续观察,并对肿瘤标志物CA19-9作了对比观察.移植后病理报告为中、低分化性肝门部胆管癌侵犯左、右肝管并肝方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有转移,胰头、十二指肠及切除之部分胃未见癌侵犯.患者移植肝功能恢复顺利,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保持良好.CA19-9降至正常.移植后1个月患者痊愈出院.现患者已存活10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迹象.作者认为,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0.
1材料与方法 1.1供者与受者 106例次肾移植均为尸体供肾.受者中男性81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平均35.7岁.2次移植2例. 1.2原发病种类 慢性肾小球肾炎103例(95.3%),多囊肾1例,糖尿病肾病1例,狼疮肾病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