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40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究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抑郁症状(SDS)等指标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的NIHSS评分、ADL评分、SDS评分,对照组分别为(23.95±3.05)分、(13.54±4.31)分、(56.43±6.84)分,观察组分别为(23.87±3.14)分、(13.51±4.35)分、(56.79±6.6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SDS评分,对照组分别为(13.56±2.41)分、(37.82±5.97)分、(43.94±3.78)分,观察组分别为(7.84±1.87)分、(51.06±6.75)分、(37.08±2.49)分,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可以提高康复的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2.
目的编制适用于护士的个人-组织契合评估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评估护士与组织的契合度提供适用性测评工具。方法以个人-组织契合理论为框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形成量表初稿;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231名护士填写以检验量表的信效度。结果护士个人-组织契合量表包括3个维度共40个条目;量表整体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86,折半信度为0.921,2周重测信度为0.869,内容效度为0.982;探索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659%。结论形成的护士个人-组织契合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对护士个人-组织契合度的现状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3.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健康成人各运动相关脑区激活程度和方法的差异,探讨急性期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变化的模式。方法:对12例基底节区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与之相匹配的12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食指被动运动BOLD-fMRI检查,然后应用SPM对功能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并选取初级感觉运动区(SM1)、次级感觉运动区(SM2)、运动前区(PM)、补充运动区(SMA)、扣带回运动区(CMA)及小脑作为兴趣区,观察两组受试者各运动相关脑区的激活情况,并对对侧SM1区的激活体积、激活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主要激活对侧SM1区(激活体积中位数1006k,四分位间距1142k,激活率100%),其它运动相关脑区激活次数较少,且激活体积相对较小;患者组主要激活对侧SM1区(激活体积中位数15k,四分位间距71k,激活率58.3%),其它运动相关脑区偶尔或无激活。患者组对侧SM1激活率、激活体积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BOLD-fMRI是一种研究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4.
患者男,21岁.2008年7月14日因多饮、多尿3年余,加重伴轻微头晕2 d入院,患者3年前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多饮多尿,饮水量约6000 ml/d,尿频且量多,约6000 ml/d.体检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尿量增多,尿比重下降,血浆渗透压正常,血糖正常.  相似文献   
75.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甘松药材地上部分的无机元素含量差异,分析其无机元素分布特征,为评价市场上流通的甘松全草统是否科学、合理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湿法消解-ICP-OES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甘松药材地上部分的无机元素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多维统计分析确定甘松地上部分特征元素为Pb,Se,As,Si,Mo,Co,Ni,Cd,Cr,Tl,Na,Sn;对地上部分样品能够较好地聚类;海拔在3 400~3 500 m时,甘松地上部分各无机元素含量大都达到峰值(对植物生长有益元素)。结论:基于甘松地上部分无机元素的角度考虑,3 400~3 500 m为甘松最适宜生长海拔高度,同时土壤作为关键因素;对于甘松药材入药部位甘松根及根茎、甘松全草及甘松地上部分这三者是否可以互为替代、甘松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76.
目的:考察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后对雷公藤甲素和2种生物碱类成分(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透皮吸收的影响,从经皮转运的角度探讨雷公藤与白芍配伍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以20%乙醇生理盐水为接收介质,通过HPLC测定接收液中雷公藤甲素(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和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57∶43),检测波长230 nm]的含量,计算其累积渗透量和稳态透皮速率等渗透动力学参数。结果:与雷公藤乳膏相比,雷公藤-白芍配伍乳膏均能降低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的累积通过量,但对雷公藤甲素的累积透过量无影响;其中雷公藤-白芍以比例1∶2和1∶3配伍的乳膏中雷公藤吉碱和雷公藤次碱的24 h累积透过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结论:雷公藤与白芍配伍经皮给药能降低毒性成分的透过量,同时不影响主要活性物质雷公藤甲素的透过量,从而达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打破传统单一药物治疗模式,研究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扎鲁司特三种药物联合治疗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探究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利用对照试验方法,将84例患有老年支气管哮喘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的患者治疗药物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扎鲁司特三联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一般治疗药物舒利迭进行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10周。结果观察组有29例患者病情减轻,8例患者症状消失;对照组有18例患者病情减轻,5例患者症状消失。两组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采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扎鲁司特三种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比一般药物更能控制和改善疾病症状。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2010年初江西省南昌市人群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71,HEV71)抗体水平,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在人群中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快速血清学调查的1144份血清标本,采用中和试验检测血清HEV71中和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为74.74%(855/1144),2岁~组儿童抗体阳性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升高,3岁以下儿童中和抗体阳性率仅为52.01%;HEV71中和抗体阳性标本的几何平均滴度为1︰22.34,以0岁~组GMT最低,3岁~组达到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不同月龄婴儿HEV71中和抗体阳性率0~月龄最高,之后逐月下降,至4~月龄组阳性率最低,之后开始升高,EV71阳性标本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0~月龄组GMT与1~月龄组基本持平,之后逐月下降,5~月龄组最低,6~月龄组急剧升高;在HEV71中和抗体阳性人群中,各年龄组中中和抗体滴度1︰8~1︰32构成比均为显著高于其他滴度组构成比(P﹤0.05),滴度≥1︰256的标本从6~月龄组开始,各年龄组均有出现。结论南昌市人群HEV71中和抗体水平较高,各年龄组人群近期均有感染,3岁以下儿童是HEV71感染引起HFMD流行的最易感人群,学龄前儿童是HFMD流行防控的重点,成人也应预防HEV71的感染;胎儿具有母传抗体,但抗体水平降低较快。  相似文献   
79.
雷公藤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雷公藤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尤为显著。但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故雷公藤的减毒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主要研究雷公藤的经皮给药对其减毒增效的作用,但目前雷公藤的应用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故对2006年至2016年近10年来雷公藤减毒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包括传统的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的联合应用等,分析雷公藤的减毒现状和困境,对比现存减毒方式间的差异,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目的:通过比较挥发油不同加入方式(直接加入法、微乳法和β-环糊精包合物法)对止痛凝胶贴膏剂的影响,确定该制剂中挥发油的最佳加入形式。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赋形性为指标,比较凝胶贴膏剂基质的物理性质;以阿魏酸和藁本内酯为指标成分,比较挥发油3种加入方式对止痛凝胶贴膏剂中指标成分体外释放度的影响;以挥发油含量为考察指标,比较该制剂的稳定性。结果:与空白基质比较,挥发油的加入降低了基质的黏附力,但对赋形性无影响;挥发油以直接加入法、微乳法和β-环糊精包合物法方式加入时,制备的止痛凝胶贴膏剂中阿魏酸的24 h累计透过量分别为563.45,419.50,454.40μg·cm~(-2),藁本内酯依次为871.40,550.07,792.60μg·cm~(-2);与β-环糊精包合物法、直接加入法相比,微乳法制备的止痛凝胶贴膏剂稳定性最佳。结论:挥发油的加入对止痛凝胶贴膏剂基质的物理性质、体外释放量及稳定性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微乳法对基质的黏附性影响较小、稳定性较佳,但该方式有效成分的体外累计透过量不及直接加入法和β-环糊精包合物法制备的止痛凝胶贴膏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