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25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背景:目前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争议多集中在小切口术野有限,是否会增加股骨颈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比较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完全随机对照试验,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1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1001例患者。资料分析显示,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在医源性神经损伤、髋臼杯外展角、股骨柄内翻和外翻发生率、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再次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亚组分析表明:所有后侧入路的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组在髋臼杯外展角、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和再次手术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后外侧入路的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组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骨性关节炎(OA)与asporin基因多态性关联性。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及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年1月—2010年7月)。英文检索以“osteoarthritis and asporin”为关键词检索,中文检索以“骨性关节炎、asporin、基因”为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48篇文献,纳入文献6篇。应用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 结果: 总计纳入文献6篇,共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560例,对照组267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800例,对照组1416例。1、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总研究人群中D14/其他所有基因,合并效应量OR值=1.23和95%CI(0.94—1.61),P=0.14>0.05;D13/其他所有基因,合并效应量OR值=0.90和95%CI(0.76—1.06),P=0.22>0.05。分层分析显示,在亚洲组D14/其他所有基因和D13/其他所有基因的P均>0.05;在欧洲组D14/其他所有基因的P>0.05,D13/其他所有基因合并效应量OR值=0.83和95%CI(0.72—0.95),P =0.008<0.05。2、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D14/其他所有基因和D13/其他所有基因的P均>0.05。 结论:总体来说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Asporin基因无关联。但在欧洲人群D13与Knee OA的发生是有关联的,D13等位基因在欧洲人群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可能是一种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的蛋壳技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34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为34.6岁,男性27例,女性7例.根据术前测量的颌眉垂线角,采用后路经L2或L2及L3椎弓根的椎体楔形截骨.[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150~ 210min,出血量为1 000~2 400 ml.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颌眉垂线角由术前的平均41°矫正为术后的平均为5°.所有患者能够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随访中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结论]腰椎后路经椎弓根的蛋壳技术,能够在充分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前提下实现椎体的楔形截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4.
75.
关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文献报告相差很大(11.3%~24.4%)[1,2]。我科总结近20年有较完整资料的3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有63例(17.5%)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由于本症不少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延误了诊断和手术时机,造成难以复原的马尾神经功能损害。本文就诊断、手术时机和方法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76.
77.
膝骨关节炎疼痛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房添 《医学文选》2005,24(4):607-610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关节之一,而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老年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功能,降低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进入高龄化时代,该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膝关节疼痛是其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关于膝骨关节炎疼痛的发病机制、诊断治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比观察老年骨关节炎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所见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5年6月老年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150例(182膝),①收集X线片,记录膝关节面的破坏情况、关节间隙狭窄程度、骨赘形成的部位及数量;②部分行MR I检查,记录膝关节内纤维软骨的改变、半月板的位置。将其结果对比术中所见。结果150例中内翻畸形108例,内翻角平均12.5°(0°~25°);外翻畸形21例,外翻角平均18.3°(15°~25°);单纯屈曲挛缩畸形21例,平均15.3°(0°~40°)。行人工关节表面置换的150例病膝中X线均有膝关节间隙不同程度狭窄、间隙不均的表现,131例152膝后缘或侧方有骨赘、游离体形成。行MR I检查的11例15膝中,图像显示纤维软骨下不连续,囊性变,关节面纤维软骨磨损,间室破坏。内外侧半月板出现侧后方脱位。手术中可见间隙狭窄侧胫股关节面纤维软骨磨损严重,侧副韧带挛缩,胫、股骨后方骨赘、游离体存在,关节间隙纤维软骨磨损侧半月板磨损或向侧后方脱位。结论老年骨关节炎除以疼痛、关节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外,仍有膝关节力线改变,关节软组织挛缩,游离体、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股骨髁远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纤维软骨损害,半月板磨损或向侧后方脱位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79.
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 ,具有固定牢靠优点 ,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笔者先后应用Dick、Steffe、SF、TRSH、AF等经后路椎弓根固定器械 ,经临床比较 ,AF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复位效果好、固定牢靠和价格低廉等优点 ,是一种较理想的椎弓根固定系统。自 1 998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应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38例 ,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2例 ,女 1 6例 ,年龄 1 6~ 4 5岁 ,平均 2 8 6岁。受损原因 :高处坠落 1 4例 ,车祸 1 8例 ,重物压伤 6例。损伤节段 :T1 0 3例 ,T1 1 6例 ,T…  相似文献   
80.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因素COX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及相对风险度.尽可能避免术后复发的发生,提高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治愈率.方法:将2000-01~ 2008-08收治的257例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复发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自身营养状况、合并脊柱外结核情况、病灶部位、手术清除病灶是否彻底、手术前及手术后是否正规化疗、手术方式(病灶清除或/和植骨术和前路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九个因素的相关性和风险度.结果: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抗结核治疗时间(RR=0.086,P=0.016),病灶清除不彻底(RR =24.121,P=0.003)和手术方式(RR =0.074,P=0.037)三个因素与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有相著相关性,复发患者都在术后1~2年,总的复发率为7%.结论:术后正规抗结核治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能够减少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术后1~2年内是复发的常发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