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25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应用异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较多,但其可引起免疫反应.由于胚胎细胞具有较低的抗原性和较强的增殖能力,期望其能为组织工程研究与应用开辟新的载体材料.目的采用兔胚胎软骨细胞培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并对其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试验室.材料孕4周新西兰大白兔1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5 kg .方法实验于2000-12/2002-06在广西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试验室完成.在成兔股骨内侧髁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采用生物蛋白胶与胚胎软骨细胞相混后,植入兔膝关节实验性软骨缺损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或单纯用生物蛋白胶移植修补,分别于术后4,8,12周观察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情况,并按改良Pineda方法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标准为细胞形态、基质染色、表面平整、软骨厚度、宿主结合5项,0分表示正常,分值越高表示改变越严重.主要观察指标①兔膝关节标本大体观察结果.②兔膝关节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③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结果.④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膝关节标本大体观察结果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缺损区颜色接近正常软骨,质韧弹性好,与周围软骨界限消失;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与未处理组始终未愈合,但创面略小,有白色纤维组织充填.②兔膝关节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优势组织为透明样软骨,深方为骨组织,表面略凸或平整,基质着色正常,与周围软骨完全结合分界不清,组织中未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与未处理组为纤维组织,部分有残留明显的凹陷性瘢痕,与周围组织接合或部分接合.③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计分结果按改良自Pineda方法,12周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评分显著低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和未处理组[(0.50±0.76),(7.88±1.13),(8.13±1.36)分,P<0.05],而单纯用纤维蛋白封闭剂修补组在4周与未处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8,12周则无差异.④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区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周时胚胎软骨细胞+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完全修复8膝,纤维蛋白封闭剂组不完全修复1膝,未修复7膝,未处理组未修复8膝.结论胚胎软骨细胞移植组所产生的修复组织接近正常软骨组织,明显优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和未处理组,该方法作为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预警意义。方法:2014年9月~2015年4月对53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A组),选取60例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和手术方式匹配但未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作为对照(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颈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A组病例中术中预警的类型和原因,以及与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和手术节段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0.5h(0.8~2.1h),术中出血量为390±236ml(120~600ml),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0.7h(0.6~2.4h),术中出血量为346±293ml(105~610ml),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的颈部和上肢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6.5±1.6 vs.6.8±1.4,7.6±2.4 vs.7.4±2.7,3.8±1.2vs.3.6±1.6,3.3±1.4 vs.3.9±1.8,P0.05),A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NDI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B组[(19.2±7.1 vs 22.1±5.6,(84.1±10.3)%vs(73.3±9.2)%;P0.05]。在A组病例中,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融合手术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术中监测"严重预警"发生率更高(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的"次要预警"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单节段手术与双节段手术之间的术中监测"严重预警"和"次要预警"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及时预警神经损伤,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3.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广泛应用于创伤、畸形、肿瘤、退行性变等各种各种腰骶部疾患的治疗,如何提高置钉准确性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CT三维重建虚拟导航可以让术者在可视化三维解剖信息的实时引导下进行置钉,使得置钉过程更准确安全。目的:探讨术前CT三维重建虚拟导航技术在腰骶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从2008年7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腰椎骨折、腰椎滑脱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03例,在术前CT三维重建虚拟导航引导下行腰骶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内固定后复查X射线和腰椎三维CT,以Andrew椎弓根螺钉CT位置分级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共置入腰骶椎椎弓根螺钉1 088枚,其中1 068枚螺钉位置为Ⅰ级,置钉准确率达98.2%。15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无内固定物移位、断裂等并发症。术前CT三维重建虚拟导航技术能为腰骶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三维立体的解剖信息,制定最优置钉计划,使置钉更加精确安全,从而提高整体的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54.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30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痨治疗至少3周后,采用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37岁。术前检查病变累及2个椎体者21例,3个椎体者9例。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5例,D级13例,E级7例。术前颈椎平均后凸角为12°。[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70~100 min,出血量为50~150 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末次随访中,23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中,5例B级恢复到D级,3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13例D级恢复到E级。随访中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6.5个月。[结论]经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和置管持续灌洗治疗膝关节化脓性感染的疗效。方法22例膝关节化脓性感染患者用关节镜清除病灶、清理滑膜及置管灌洗引流,术后持续被动活动(CPM)康复治疗。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根据膝关节Noyes功能评分,优18例,良3例,可1例。结论关节镜下清理及持续灌洗引流术治疗膝关节化脓感染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6.
陈前芬  肖增明 《广西医学》2009,31(9):1362-1364
随着内固定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腰椎融合手术的融合率有了明显提高,腰椎融合手术依然是外科治疗腰椎不稳和下腰痛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假关节形成和邻近节段病变,即使仔细选择病人,临床疗效很难得到明显提高。腰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可能由于类似产生骨性关节炎的异常负荷作用于椎间盘组织而导致腰痛等临床表现,该理论有助于解释腰痛主要与体位及姿势有关而不是与腰椎运动有关。动态内固定系统寻求通过椎间盘不负重来改变活动节段的机械负重,尤其针对融合手术对邻近节段和脊柱整体功能的负面影响。近10年来,国外已进行了大量动态内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7.
黄宗贵  毋强华  戴海  劳晨登  肖增明 《广西医学》2009,31(11):1597-1599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强化骨质疏松颈椎椎体内固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6例颈椎疾患中,脊髓型颈椎病13例,颈椎结核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例。16例经骨密度检测确定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于上、下位拟行固定的椎体在直视下注射骨水泥,上钢板螺钉固定。观察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渗漏、内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16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每椎体骨水泥注射剂量1.5~2ml,平均1.65ml,骨水泥静脉渗漏1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颈椎内固定钢板螺钉无松动,植骨块无移位。13例如期愈合,3例延迟融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进步1—2级。结论椎体成形可强化颈椎骨质疏松椎体,防止内固定松动,利于植骨融合。掌握骨水泥注射技术,可预防骨水泥渗漏,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58.
陈前芬  肖增明  李世德 《广西医学》2009,31(11):1680-1681
目的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G)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X线、CT、MRI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脊柱EG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有的夜间疼痛明显,X线表现为早期椎体呈溶骨性破坏,晚期椎体塌陷呈扁平椎,其上、下椎间隙正常,附件一般不受累,单纯附件破坏罕见;CT主要表现为受累椎体多囊状不规则溶骨性破坏,骨皮质破坏,无明显膨胀性改变;MRI表现为骨质破坏CT和MRI征象无特异性。15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灶,随访3个月至7年,局部疼痛均缓解,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植骨完全融合,无术后并发症。结论手术切除及植骨融合是治疗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下颈椎是指C3-7,包括C7-T1的连接部位。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科施行下颈椎前路手术采用带锁钢板螺钉内固定353例,术后发生内固定物置入不良39例,现就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60.
林学堂  肖增明 《中外医疗》2009,27(12):180-181
上胸椎主要是指T1~T4,该部位常见的上胸椎疾患如肿瘤、感染以及骨折等造成的前方椎体的破坏、脊柱的后凸及脊髓的受压而常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目前虽已有较多可供选择的手术途径如后路手术,前后联合手术等,但考虑到后路显露难以满意,前后联合存在并发症多等问题,且由于致压物常源于脊髓前方,因此前方入路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上胸椎前方入路手术各种术式提出、发展及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