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25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近年来,微血管外科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解决小血管吻合技术问题,是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提高这方面的技术,我们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动物微血管吻合实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方法及结果动物:1500~3000g家兔22只,200~450g大白鼠25只。麻醉方法:大白鼠以2.5mg/100g体重的硫喷妥钠作腹腔内注射,每次用药麻醉时间可维持3~4小时。家兔免麻醉。血管取材:家兔股动、静脉,耳背中央动、静脉,肱动、静脉,肠系膜动、静脉。大白鼠股动、静脉,颈动脉及肝门静脉。  相似文献   
242.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及双方相关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诊疗行为所致的后果存有不同看法,引起争议并诉诸法定程序解决的事件。近年来,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1]。因此,我们在临床带教中很有必要帮助实习生认识和分析医疗纠纷产生的因素,并且在工作中有针对性有目标地消除造成纠纷的原因,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1目前,医疗纠纷的增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1从医方角度看纠纷上升的原因第一,少部分医务人员由于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在医疗作风上存在缺陷。医疗纠纷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就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  相似文献   
243.
目的 评价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41例(48髋)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随访至少3年或直到假体失败.所有的患者均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 Ⅲ期35髋,Ficat Ⅳ期13髋;其中自发性占7.3%,创伤性占9.7%,酒精性占22%,激素性占61%;他们的髋臼相对正常.在术后骨盆的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插入角度和下沉程度.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5.7年.平均的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01),疼痛由术前的3.1分提高到9.0分;步行由4.4分提高到9.1分;活动由5.5分提高到7.0分.按UCLA评分标准,Ficat Ⅲ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8.6%;Ficat Ⅳ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为69.2%(P=0.25).8个髋的疗效差,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改善,术后X线检查发现7个髋呈髋内翻植入了假体(插入的短柄与股骨轴线的夹角均小于130°);6例假体头中心的平均下沉为5.0 mm.假体的5年生存率为83%. 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的前提下,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满意;对于髋关节表面置换,处于外翻位置的股骨假体更可取.  相似文献   
244.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骨肉瘤细胞中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CATL)表达的调控,及其对MG-63细胞体外侵袭特性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IFN-γ防治肿瘤转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IFN-γ对体外培养的MG-63骨肉瘤细胞CATL表达进行诱导调节,并利用RT-PCR方法对其表达水平变化进行半定量检测。Boydern小室检测各组细胞侵袭力的差异。结果:IFN-γ对骨肉瘤细胞中CATL的表达有显著的诱导降低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表达逐渐下降。同时可以使MG-63细胞的体外侵袭力下降。结论:IFN-γ可抑制骨肉瘤细胞中CATL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肉瘤的侵袭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245.
江华  肖增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5):118-120
目的:充分认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并将其应用于骨科系统疾病的修复治疗。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5-01/2006—03期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rtilage and bone defects or osteonecrosis or disc degener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对照组的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科疾病修复中研究和进展的文献,排除明显不随机的文献、综述文献和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骨髓间充质于细胞治疗骨科疾病的文献,入选19篇,包含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纯化、培养、鉴定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科疾病的现状等方面的进展。排除的26篇为明显不随机的文献、综述文献或重复性文献。资料综合:①目前已建立了多种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如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法,流式细胞仪分选法,磁珠分选法等,现今常用数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原代分离的效率。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最常用的是低糖DMEM培养基,其中100g/L的胎牛血清最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扩增及多系潜能的维持,种植密度、氧浓度及细胞因子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也有一定影响。③至今尚无明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方法,但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征、表面标志物及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再借助一些实验技术,可基本达到区分它们的目的。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较广、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就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基因工程的兴起,不少学者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基因治疗靶细胞,转入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基因,进行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骨、软骨缺损疾病的治疗,骨坏死疾病的治疗及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骨科疾病修复的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得到纯度更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增殖与分化,找到一种理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载体,保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生物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246.
背景:目前尚无专门用于上胸椎前路的内固定器械,课题组自行研制的内固定器械已申请了专利,仍在进一步研究当中。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拔出强度进行比较,探讨上胸椎前路钛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6例新鲜成人T2~T4尸体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组,切除T3椎体和T2/3、T3/4椎间盘组织,同一尸体髂骨上取适当大小的骨块植入T3椎体缺损处,然后分别安装好内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出固定钛板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最大拔出力平均(1005.11±252.78)N,强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469.37±142.75)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拔出强度优于颈椎前路Orion钛板内固定装置,由此推断上胸椎前路内固定装置是比较牢固的,为后期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47.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248.
目的观察骨肉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对骨肉瘤患者45例行截肢术或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术。术中分别切取骨肉瘤组织及对应癌旁(肿瘤组织边缘外5.0 cm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骨肉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COX-2、VEGF;以CD34为标记,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COX-2和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在骨肉瘤组织中分别为80.0%、75.6%和(43.6±11.4)条/HP,均高于癌旁组织的22.2%、17.8%和(13.5±7.3)条/HP,且三者与骨肉瘤的外科分期有关(P均〈0.05)。COX-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COX-2和VEGF的表达均与M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75、0.58和0.75,P均〈0.05)。COX-2和VEGF同时阳性表达时,MVD显著增高(P〈0.05)。结论 COX-2和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骨肉瘤外科分期呈正相关。二者共同参与了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是促进骨肉瘤组织中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49.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250.
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退变性失稳患者的手术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退变性失稳患者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96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退变性失稳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根据是否辅以内固定分为内固定组及开窗组,评价两组之间的疗效。结果:内固定组优良率71.9%(46/64),开窗组优良率50.0%(16/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失血量超过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退变性失稳的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的手术方式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