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7篇
医药卫生   8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Belium)医学院硕士教育包括培养临床型的临床医学硕士(类似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型硕士)、口腔医学硕士、护理学硕士、药学硕士以及科研型的生物医学硕士.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的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分析手术治疗此类疾病的个体化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青少年颈椎长节段严重后凸畸形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术前、术后情况评价及手术方式选择的指标。结果根据对每例患者特点的具体分析采用针对性的手术入路。前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3例,后方入路联合前方入路11例,一期前-后-前入路1例。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73°矫正至平均15°。随访3个月~6年,1例在融合固定的下端发生新的成角和节段性不稳,其余11例矫正度无明显丢失。3例瘫痪者均恢复正常神经功能。颈椎MRI检查表现高信号的18例患者中,没有发现颈椎后凸畸形和颈椎不稳,术后MRI信号变为正常。结论不同病因、不同畸形程度和不同继发性病理改变的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应采用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地矫正畸形和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年龄及固定范围对单节段胸腰段A型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2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AO分型均为A(A_1或A_2)型,均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其中T_(11) 3例,T_(12) 7例,L_1 11例,L_2 6例.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青壮年组)12例,年龄16~55岁,平均(32.6±10.7)岁;B组(高龄组)15例,年龄56~78岁,平均(66.8±9.2)岁.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同种异体骨植骨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固定范围分为长节段固定(骨折椎体上、下方相邻各2椎体)和短节段固定(骨折椎体上、下方相邻1椎体).记录并比较A、B两组不同固定节段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周、1年骨折椎体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4个月,平均(29.6±9.1)个月.采用短节段固定者,A、B两组椎体前方压缩比术前分别为(41.3±14.0)%、(38.5±11.2)%,术后1周分别为(5.4±1.0)%、(8.3±2.1)%,术后1年分别为(13.6±1.1)%、(21.4±5.2)%;脊柱后凸角度术前分别为17.5°±1.0°、16.3°±2.1°,术后1周分别为4.2°±1.0°、6.0°±1.1°,术后1年分别为11.5°±1.0°、13.4°±3.0°.采用长节段固定者,A、B两组椎体前方压缩比术前分别为(40.8±11.5)%、(44.3±10.2)%,术后1周分别为(4.6±1.2)%、(9.7±2.1)%,术后1年分别为(8.3±1.0)%、(11.2±3.0)%;脊柱后凸角度术前分别为20.7°±2.0°、16.4°±3.1°,术后1周分别为3.1°±1.0°、8.3°±1.0°,术后1年分别为6.1°±1.0°、11.1°±4.0°.无论长节段固定还是短节段固定,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位角度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年时骨折椎体前方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与1周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壮年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无论采用短节段还是长节段固定手术,治疗效果均满意;对于高龄患者采用长节段固定较短节段固定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4.
超大面积前背阔肌皮瓣联合腹直肌皮瓣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大面积的前背阔肌皮瓣联合腹直肌皮瓣移植术的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实施手术的3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0~40个月,平均24.7个月.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3例患者均有皮肤缺损伴骨裸露.创面创伤性皮肤缺损1例,肿瘤切除导致皮肤缺损2例,皮瓣面积分别是:60cm×32 cm,55 cm×30 cm和50 cm×25 cm,皮瓣应用形式:带双血管蒂游离移植1例,一端带蒂一端游离移植1例,两端均带蒂移植1例.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边缘小部分坏死1例,经换药后愈合.创面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为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1例创伤患者骨折愈合,完全负重行走,恢复原有工作.结论 前背阔肌皮瓣联合腹直肌皮瓣移植术能够一次性修复体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而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5.
目的 通过局部破坏坐骨神经中辣椒素敏感传人纤维(CSPA),确定CSPA在自体椎间盘直接压迫L5神经根所诱导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建立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疼痛动物模型.同时暴露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给予辣椒素溶液或溶媒处理.术前及术后不同的时间点测量大鼠双侧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在3周当机械刺激疼痛阈值降到最低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脊髓后角中c-fos蛋白空间表达变化.结果 用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完全阻止了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所诱致的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椎间盘直接压迫L5神经根能够诱导后角中c-fos蛋白表达,而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能够抑制后角中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 主要终止于脊髓后角浅层的CSPA纤维,可能在新的坐骨神经疼痛动物模型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 通过观察环形减压后椎管的形态学变化,探讨椎管塑形的方式及完成塑形的时间.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椎管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76例,其中53例获得随访.骨折部位:T11 1例,T12 15例,L1 18例,L2 15例,L3 3例,L4 1例.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标准评定:A级27例,B级7例,C级6例,D级2例,E级11例.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平面的椎管最小矢状径及伤椎相邻的上下椎管矢状径平均值.计算伤椎椎管狭窄率,同时测量塑形后的伤椎椎管矢状径并与理论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塑形后椎管欠状径的恢复程度. 结果 5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4.2个月(12~60个月)随访.15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ASIA分级分别提高1~3级,27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中,8例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术后CT复查显示伤段椎管减压充分、脊髓受压完伞解除.术后12个月椎管形态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再塑形现象.术后24个月同一层面CT示再塑形的椎管管径与伤椎正常椎管矢状径理论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环形减压后不规则的椎管出现了明显的再塑形现象,冉塑形过程发生于伤后12个月左右,且这一过程不受神经系统损伤程度的影响,即骨折平面和伤后ASIA分级不影响椎管的再塑形过程.塑形后的椎管接近正常形态,椎管矢状径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57.
整脊手法配合脊柱诊断治疗仪治疗骨盆偏斜继发腰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整脊手法(Chiropractic)对骨盆倾斜性腰痛及纠正骨盆偏斜的治疗效果。方法在详细了解病史、阅读X光片及临床检查基础上,对患者先行侧卧位的整脊手法治疗,动作以高速度/低振幅为原则;每次手法治疗后即刻对腰骶部及骶髂关节周围给予脊柱诊断仪治疗。结果在本研究所治疗的13个病例中,治疗前两侧髂嵴高度差为(1.73±0.61)cm,治疗后两侧髂嵴高度为(0.28±0.10)cm,治疗前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显著缓解或消除。结论双侧髂嵴不等高是骨盆旋转与位移的一种特殊方式,用两侧髂嵴高度差表示病变程度和疗效评价标准方便实用。整脊手法配合仪器治疗此类腰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低氧对体外培养的髓核细胞存活的影响及PI3K/Akt通路在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髓核细胞,以去铁敏(DFX)干预模拟低氧状态,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kt及磷酸化Akt的表达变化.以PI3K抑制剂LY294002作用于髓核细胞,检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低氧状态下髓核细胞存活比例较正常氧分压状态下有增加,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过程中Akt及磷酸化Akt的表达均上调.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可部分逆转该现象.结论 低氧可以促进髓核细胞存活,PI3K/Akt通路部分参与对该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59.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0年4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胸椎间盘突出症44例.采用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治疗25例(A组),其中年龄<60岁的16例(A1组),年龄≥60岁的9例(A2组);采用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19例(B组),其中年龄<60岁的12例(B1组),年龄≥60岁的7例(B2组).统计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0-6.5年,平均2.1年,用胸椎JOA评分(11分法)及Otani分级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A1与B1、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A1与B1、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A1与B1、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JOA得分与术前JOA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A1与B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tani分级评估:A1组临床优良率87.5%,A2组临床优良率77.8%;B1组临床优良率66.7%,B2组临床优良率71.4%;A1与B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中青年患者,经椎板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术临床疗效优于扩大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对于老年患者,两种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活检胸腰椎椎体病灶,分析其在脊柱疾患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145例脊柱椎体病灶患者,胸椎87例,腰椎58例,其中单一椎体94例,多发椎体51例.为明确病理诊断,常规行X线监视下(C型臂或G型臂)穿刺活检,使用骨穿刺针(意大利Gallini S.R.L公司).结果 本组145例,其中141例穿刺成功,4例中途放弃或穿刺失败.穿刺用时10-45min,平均20min.穿刺标本送检后,获得明确病理学诊断130例,阳性率为89.7%.结论 X线监视下穿刺活检是胸腰椎椎体病变明确诊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