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52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抗疟药常用测定方法一般是在实验动物体内进行,此法费时长,消耗也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动物疟原虫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人疟原虫不尽相同。虽然近年来国外已建立起人疟猴模型,但目前在我国用此模型进行试验尚无条件。Trager等体外培养人恶性疟原虫成功后,为体外筛选抗疟药提供了可能性。由于体外培养时可变因素多,影响此方法的准确性与重复性。为此本实验试以半数效量法测算抑制疟原虫繁殖的用药量,以测定药物的抗疟效力。经多次重复试验误差范围不大,为体外测定抗疟药提供了一种较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2.
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ECL)标记的DNA探针诊断恶性疟疾。结果显示,ECL标记的探针能检出25pg纯化的恶性疟DNA或原虫率为0.001%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血,并且和人白细胞DNA无交叉反应。对146份疟疾病人血样进行检测,DNA探钉法和常规镜检法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镜检中确诊的99例恶性疟,ECL法检出93例;对于47例间日疟血样,ECL法仅和1例有阳性反应;该探针和48例正常人血均无交叉反应。结果表明,ECL标记的探针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恶性疟疾的特异性诊断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3.
浅析DNA疫苗—影响DNA疫苗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4.
Plasmodiumfalc1Parumisestimatedtobere-sponsiblefor2milliondeathsintheworldannual-ly.Invasionofmerozoitesofhumanmalariapara-site,P.falciParam,isspecifictohumanerythro-cytes'Itisthereforelikelythattheerythrocyteshavesfirfacereceptorsthatarespecificallyrecog-nizedbyparasiteligands-ThemajorerythrocytereceptorforP.falciParummerozoiteshasbeeni-dentifiedasglycophorin['J.Themajorsurfacepro-teinofthemerozoitesofP.falciParumisapro-cessingproductofp195,a195-kilodalton(kD)pre-cursorprotein-Antibodiesr…  相似文献   
35.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疫苗的研究现状和展望管惟滨,孙树权(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全球每年约有一亿二千万疟疾患者,带虫者达三亿。由于疟原虫的抗药性和媒介按蚊对杀虫剂也产生抗性,因此常用的药物防...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建立 PCR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新方法。方法 :作者采用自行设计并合成的一对恶性疟原虫特异引物 ,经 PCR扩增环子孢子蛋白 ( CSP)基因 3 端保守区序列 2 4 5bp片段 ,观察了它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结果 :1从 4株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和 2例恶性疟患者血样中均扩增出约 2 4 5bp的 DNA目的片段 ,用业已鉴定的 CSP基因序列作模板再行扩增证实其为恶性疟原虫CSP基因片段 ;2对间日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和健康人血样进行 PCR反应 ,均未见扩增条带 ;3本检测系统可检出恶性疟原虫感染血样中 0 .18个原虫所含的 DNA模板 ;4采用不同方法制备模板及不同反应方式均能获得满意结果 ;结论 :PCR扩增恶性疟原虫 CSP基因 3端片段用于恶性疟原虫检测具有灵敏、高度特异且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7.
了解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机理已成为当前疟疾研究的重要课题,有许多学者已对抗药性的遗传和生化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遗传机理已经知道细菌的抗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而疟原虫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给抗性的遗传机理的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因而我们对疟原虫抗药性获得机理的认识还远不如细菌。  相似文献   
38.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羟基喹哌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超微结构的影响。药物作用半小时起,疟原虫食物泡即发生肿胀。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物泡内色素凝聚成团,色素减少并且出现旋涡状膜小体及红细胞质团块。8h 后,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核糖体出现一系列变化。16h 以后,多数滋养体崩解仅残存大型空泡及团块状物。本结果提示羟基喹哌的靶细胞器为原虫食物泡。  相似文献   
39.
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成功,为抗疟药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外用微量培养技术,测定恶性疟原虫虫株抗药性。近年来,国内已建立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以体外培养物为虫源,建立抗疟药体外筛选的常规方法,至今尚未见报道。 采用微量培养技术,耗量小、操作简便,符合体外药物初筛要求。但在一定的容器内培养时,适宜的培养物容量和其中所需含的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我国云南省及广东省海南岛均发现对氯喹有抗药性的恶性疟原虫。为调查抗性虫株的分布及其抗性程度,并寻找新药,我们采用液氮冻存法将海南岛一恶性疟原虫虫株带回实验室复苏,参照Trager及Jenaen的蜡烛缸培养法培养,用微量法以减虫率作观察指标,测定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证明该株对氯喹已产生抗药性,体外培养两个月左右仍有明显抗药性,经连续转种培养3~4个月,抗性自行消失。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