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医药卫生   25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5 毫秒
21.
目的探讨Duffy血型不规则抗体的血清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卡对16例Duffy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患者的血标本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采用盐水试管法和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抗体性质及其效价测定,采用抗Fy抗体血型定型试剂检测患者红细胞Duffy血型抗原。结果 16例患者血标本在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中出现1+~2+意外凝集,经血型血清学鉴定为Duffy血型不规则抗体,即抗Fya抗体1例(6. 3%)、抗Fyb抗体15例(93. 8%),其中抗Fyb抗体联合抗E抗体2例;男5例(31. 3%)、女11例(68. 8%)。Duffy血型抗原鉴定为Fya-b+1例(6. 3%)、Fya+b-15例(93. 8%)。患者自身对照试验阴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抗体性质为Ig G类,抗体效价为1∶4~1∶16。结论患者Duffy血型抗原为Jka-b+或Jka+b-表现型的个体,由于反复输血或妊娠的免疫刺激而产生Ig G类抗Fya或Fyb抗体,该抗体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也可引起抗体筛选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  相似文献   
22.
亚甲蓝光敏法灭活血浆中病毒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但是一些亲白细胞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能抵抗此灭活过程[1] ,而且 ,残留血浆中的亚甲蓝还有毒副作用[2 ] 。我们对光敏法灭活病毒后的血浆 ,再用白细胞滤器过滤 ,不仅可减少血浆中残留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副反应 ,减少亚甲蓝残留量 ,而且对血浆质量也无大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 血浆均为全血采集后 6h内分离的新鲜血浆。共 10份 ,每份留取 30ml备用。1 2 亚甲蓝处理 在每份血浆中加入亚甲蓝 (2 0mg/ml,北京永康制药厂 ) ,使其终浓度为 1μmol/L ,置于血浆病…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低剂量γ射线照射外周血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份人全血采用γ射线照射,照射剂量1Gy,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1、2h检测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γ射线照射后1h与照射前比较,血清GSH含量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1),而SOD、GSH-Px、T-AOC及CAT活性升高(P〈0.01)。照射后2h与照射后1h比较,GSH含量进一步升高(P〈0.01),MDA含量进一步降低(P〈0.01);除SOD外,GSH-Px、T-AOC及CAT活性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低剂量γ射线辐射可明显提高抗氧化能力,即对抗氧化系统有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γ射线辐照对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剂量为 2 7Gy的γ射线对红细胞进行辐照并于 4℃条件下保存 ,于不同保存时间取样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及血浆中丙二醛 (MDA)含量并设自身对照。结果 γ射线辐照 1、7、14、2 1d红细胞中SOD及GSH PX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浆中MDA含量随辐照后保存时间逐渐升高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红细胞经 2 7Gyγ射线辐照及随保存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加大。  相似文献   
25.
产后大出血患者A血型无抗-B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33岁,因产后大出血急诊入院.入院后查体:T 38℃,P 115次/min,BP 15/8kPa,发育正常,贫血外观,神志清楚,自动体位.产后宫缩乏力,轻度会阴裂伤,出血量较多,有血块(具体出血量不祥),急诊给予缩宫补液抗炎治疗,当日补液1700ml.血常规检查:RBC 2.54×1012 /L ,Plt 120×109/L,Hb 75g/L,WBC 6.0×109/L.急需输血治疗,鉴定血型发现正反定型不一致,随即本室做进一步检测.查血型为A型,血清中缺乏抗-B.该患者出院后一周随访,留取血样复查血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6.
我国正在开展高等医学教育的全面改革,输血医学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多年输血医学教学经验就输血医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系统性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全面促进输血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我国输血医学教育迈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刺激效应.方法: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1 Gy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率为17 Gy/min,并在培养过程中不同时间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IL-2、TNFα及IFN-γ含量.结果:经γ射线照射24 h后培养上清中IL-2、TNFα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并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细胞因子含量会进一步升高.结论:低剂量辐射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TNFα及IFN-γ表达具有刺激效应.  相似文献   
28.
不同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方法 应用PRP法、BC法及SD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于常规条件下保存,间隔取样检测保存期内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TNF-α等的含量。结果 浓缩血小板在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细胞因子含量升高,且浓缩血小板中细胞因子含量与其中混杂的白细胞数直接相关。结论 细胞因子在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疗法 (AUVIB)对梭曼染毒家兔全血胆碱酯酶 (ChE)活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兔 2 4只 ,随机分为 4组 :阴性对照组 ,中毒组 ,常规治疗组及AUVIB治疗组 ,观察染毒家兔血常规及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结果 :AUVIB治疗组ChE活性明显高于中毒组及常规治疗组 (P <0 .0 5 )。结论 :AUVIB疗法显著提高全血ChE活性 ,可应用于梭曼急性中毒的治疗。  相似文献   
30.
健康献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前临床输血前检查只对受血者进行抗体筛选。为减少受血者接受意外抗体,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本科自2004年9月以来,对健康献血者进行了抗体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