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检查使用高压注射器时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临床怀疑冠心病行双源CT冠脉成像的患者5 703例资料.扫描前5 min对血压正常的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扩张冠状动脉.扫描前训练患者,使其能够很好地配合屏气.对比剂应用碘海醇(含碘量370 g/L),双筒高压注射器以5 ml/s流率、总量75 ml经肘静脉注射,随后以5 ml/s的流率注射生理盐水40 ml,以使对比剂快速充盈左心系统、升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同时右心室内快速流出.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检查时、检查结束后、检查结束1h、检查结束后1天、检查结束后2天对比剂外渗的情况.结果 5 703例冠状动脉检查患者中,10例发生轻度外渗但不影响诊断,3例发生中度外渗,5 700例完成冠状动脉检查,且图像质量达到医生诊断要求.临床随访外渗患者,基本预后良好,未发生肌筋膜间隔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使用高压注射器时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造影剂外渗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室性早搏患者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搜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室性早搏患者37例(包括偶发室性早搏15例,频发室性早搏11例,二联律7例,三联律3例,室性早搏伴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联合应用心电编辑技术,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35例编辑成功,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心电编辑前图像质量分别为2.01 ±0.82、2.52±0.99、1.65±0.96,编辑后图像质量分别为3.42±0.54、3.26±0.64、3.12 ±0.41,各支编辑前后图像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8.95、9.18、10.59,P<0.05);35例心电编辑成功,其中30例(81.08%)使用的是“删后”,4例使用的是“删前”,1例使用的是“加中间,删两边”,同时联合应用绝对值编辑,2例编辑失败.结论 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利用“删后”、“删前”及“加中间,删两边”心电编辑方法可以明显减轻或消除心率所带来的冠状动脉CTA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而“删后”是室性早搏患者心电编辑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颌下腺和颌下腺肿块的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颌下腺的正常CT表现,评价CT对颌下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7例正常颌下腺的CT表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颌下朱肿块的CT表现。结果:正常凳下腺边缘清楚,密度均,两侧大小、CT值无明显差异(P>0.05)。颌下腺肿块均表现为腺体增大,恶性肿瘤9例均表现为边缘不清,良性肿瘤6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混合瘤表现为分叶状,非肿瘤性疾病15例,边缘清楚者8例,7例边缘不清者均为慢性炎症。结论:CT可以明确颌下腺的解剖,有助于颌下腺肿块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AO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在本院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 269例患者资料,对患者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结果 3 269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检出率为1.13%,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64.86%),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35.14%)。所有图像通过不同后处理方法均能显示异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结论 DS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对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3D动脉自旋标记(3D-ASL)和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种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进行建模分析,以期构建一种效能最高的胶质瘤术前分级预测模型,为临床医师对胶质瘤患者术前分级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Moyamoya病患者均行CT平扫和MSCTA检查,在ADW4.2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结果MS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6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伴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其中1例伴微小动脉瘤。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迂曲延长。结论MSCFA可以清晰显示Moyamoya病血管改变特点,检查方法简单、快捷,重建图像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可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胸部大血管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胸部大血管急诊病例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胸部大血管急症病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中央型肺栓塞10例,夹层动脉瘤12例,动脉瘤2例,多发大动脉炎合并肾动脉狭窄1例。二维图像(多平面容积重建及曲面重建)较好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重建)良好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仿真内窥镜可以判断肺动脉内栓子与血管壁关系、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口情况、内膜片与血管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影像后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诊断胸部大血管急诊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的血流特征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灌注特点并评价其在鉴别诊断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行灌注扫描,分别测得结节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值及拟合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的基础上,测定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后的CT值、增强峰值、增强净增值、达峰时间等形态学指标。结果肺恶性结节的BF、BV、PS值及增强峰值、增强净增值、达峰时间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良,恶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净增值25Hu可作为恶性结节的诊断阈值。结论CT灌注成像可反映孤立性肺结节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可用于无创性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20.
CT导向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对肺癌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向纵隔淋巴结经皮针吸活检对支气管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1992-10~1998-09期间随机选择142例临床疑为原发性肺癌并有纵隔淋巴结增大(直径≥10mm)的病例,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国产秦氏针进行185次针刺活检与细胞学检查.结果经手术(98例)、尸检(6例)与1年以上随访(25例)证实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100%.结论CT导向经皮针刺纵隔淋巴结活检是一简便而又可靠的诊断方法,对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与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