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探讨(附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DVT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经过溶栓、抗凝、祛聚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后病情均完全缓解,深静脉再通,无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由CO2气腹引起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机体凝血纤溶改变及内皮细胞损伤是腹腔镜手术区别于开腹手术后DVT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已成为患者迫切需要。我院自2 0 0 0年以来实施直肠癌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手术 4 0例 ,癌肿均位于腹膜返折以下 ,距肛缘 4 .5~ 6cm之间 ,全部采用全层一层吻合法 ,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组病人 4 0例 ,女 2 9例 ,男 11例。年龄 31~ 83岁。病程 1~ 15个月不等 ,癌肿下缘距肛缘 4 .5~ 6cm之间 (先行直肠指检初步确定 ,后以直肠镜和电子肠镜检查为标准 )。其中病变占肠周径 3/ 4 15例 ,1/ 2 10例 ,1/ 4 15例 (3例 <1/ 4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检相吻合 ,腺癌 34例 ,粘液腺癌 6…  相似文献   
33.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耐药性及质粒介导Amp C酶(p Amp Cs)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12~2017年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监测网内的34所医院报送的临床分离的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提取细菌质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质粒介导Amp C酶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Amp C酶阳性菌株做转移接合试验,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多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最多见于呼吸内科(30. 77%)及重症监护病房(24. 04%),标本来源以痰液、尿液最多。4株Amp 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3株DHA-1基因阳性,1株ACT-1基因阳性。4株Amp 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株转移接合成功。这3株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提高了8~128倍。结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耐药严重,携带有质粒介导的Amp C酶基因的菌株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1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医院烧伤病房细菌培养结果为肠杆菌科细菌的9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产ESBL菌株检出率和耐药性,以及产ESBL菌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数据行χ2检验.结果 共分离109株肠杆菌科细菌,其中阴沟肠杆菌38株占34.9%,大肠埃希菌25株占22.9%,肺炎克雷伯菌22株占20.2%,奇异变形杆菌13株占11.9%,其他肠杆菌科细菌11株占10.1%.常见肠杆菌科细菌除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于8.0%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均为中高度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检出率分别为44.0%、77.3%.产ESBL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未产ESBL菌.单因素分析可见,患者住院时间大于20 d、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时间大于5 d、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时间大于7 d、外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大于5 d是产ESBL菌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未产ESBL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91、4.441、15.186、4.938,P值均小于0.05).结论 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严重,产酶率高,应加强监测,控制引起产ESBL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减少其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5.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1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药敏试验检测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酶菌株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金属酶基因及oprD基因;氰氯苯腙检测主动外排情况及其对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结果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也很高,其中,5株产VIM-2型金属酶,11株oprD基因检测阴性.2株在有氰氯苯腙存在时对亚胺培南的MIC降低至原值的1/4,表明这2株有主动外排系统参与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结论 OprD2蛋白表达缺失是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产VIM-2型金属酶和主动外排系统,且至少有4株存在两种以上耐亚胺培南的机制.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白内障非超乳小切口手术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对2007年9月-2008年3月来150例(158眼)白内障非超乳小切口手术,进行疗效分析.本组患者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71岁,术后第一天视力光感/眼前20cm-0. 3占11.39;手术第一天0.3≤视力≤0.8占80.45%;视力>0.8占8.23 %.术后第一天角膜内皮轻度水肿占9.49%,于术后第2-5 天恢复透明,术后2例发生前房积血,经治疗、休息痊愈. 结论白内障非超乳小切口手术效果好,病人痛苦少,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37.
大肠埃希菌是导致医院感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其高耐药水平及逐年增多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和产头孢菌素酶(.AmpC β-lactamase,AmpC酶)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研究对2005年安徽省各级医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以阐明不同级别医院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8.
目的在体外测定万古霉素单药及分别与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磷霉素联用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防突变浓度(MPC),为优化抗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肉汤法富集浓度为1010CFU/ml细菌,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上述各药单用及分别与万古霉素联用对10株临床分离MRSE的MPC,上述与万古霉素联用药物浓度为常规用药可以达到的血药浓度,均远低于各自对MRSE的MPC。结果万古霉素单药对上述10株MRSE的MPC为16或32 mg/L;与利福平或左氧氟沙星联用时万古霉素的MPC为16或32 mg/L,与磷霉素联用时万古霉素的MPC降为1~4 mg/L。结论与磷霉素联用可以显著降低万古霉素对MRSE的MPC,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析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联合胸腺肽α1在脓毒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分析2014-03—2017-03期间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72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CBP联合胸腺肽α1治疗,37例)和对照组(CBP治疗,35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BMI值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D8+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3+、CD4+、HLA-DR比例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症状态及免疫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CBP联合胸腺肽α1在脓毒症患者中具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而且有效纠正了患者的免疫紊乱现象。  相似文献   
40.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耐药性及质粒介导AmpC酶(pAmpCs)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2012~2017年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监测网内的34所医院报送的临床分离的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提取细菌质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AmpC酶阳性菌株做转移接合试验,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多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最多见于呼吸内科(30.77%)及重症监护病房(24.04%),标本来源以痰液、尿液最多。4株Amp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3株DHA-1基因阳性,1株ACT-1基因阳性。4株Amp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株转移接合成功。这3株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提高了8~128倍。结论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耐药严重,携带有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的菌株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