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构建标记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hTIMP-1)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TIMP-1-EGFP,并通过转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SMCs)验证hTIMP-1的表达.方法 将hTIMP-1及编码EGFP的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序列通过扩增、酶切、插入pcDNA3.1质粒的多克隆位点,构建pcDNA3.1/hTIMP-1-EGFP真核表达质粒;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基因导入SMCs(pcDNA3.1/hTIMP-1-EGFP转染组).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hTIMP-1的表达情况;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活性.用空质粒pcDNA3.1转染SMCs(空质粒pcDNA3.1转染组)和未转染质粒的SMCs(未转染组)作为对照.结果 pcDNA3.1/hTIMP-1-EGFP转染组重组质粒转染SMCs后,SMCs生长受到抑制;转染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强绿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约为15%;RT-PCR检测结果显示,SMCs出现646 bp目的基因;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在转染后的血管SMCs中有hTIMP-1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结果显示,MMP-2、MMP-9活性降低;与空质粒pcDNA3.1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IMP-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在血管SMCs中的表达,为TIMP-1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2.
101例心脏粘液瘤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总结101例心脏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心脏粘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心房粘液瘤94例,右心房粘液瘤6例,双心房粘液瘤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粘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3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激光心肌打孔血运重建术1例。结果术后死亡1例,100例患者经治疗痊愈出院。随访84例,随访率84%(84/100);随访时间3个月~5年,复发1例。结论心脏粘液瘤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的关键是保持瘤体完整,将瘤体连同蒂部周围部分组织一并切除。  相似文献   
63.
患者女,46岁.曾因子宫肌瘤于2005年7月行子冒次全切除术,又因右心房及下腔静脉平滑肌瘤于2005年9月30日在我科行平滑肌瘤摘除术[1].术后,妇产科医师会诊建议行子宫及盆腔肿瘤切除术,由于患者自身原因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并未彻底切除双侧附件.  相似文献   
6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紫荆皮水杨酸溶液中水杨酸苯甲酸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pH至4.0)(50∶50),柱温:3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240nm。结果:水杨酸与苯甲酸、空白样品分离良好,线性范围水杨酸为1.2~96.6μg·mL﹣1,r=0.9999;苯甲酸为2.0~160.3μg·mL﹣1,r=0.9998,样品溶液在10h内稳定,加样回收率(n=6)依次为100.6%和99.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紫荆皮水杨酸溶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5.
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脏肿瘤,虽然其的整体发病率很低而且大部分是良性的,但由于其可以引起心,肾衰竭及神经系统症状甚至猝死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心脏黏液瘤因为其在发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故早期诊断困难.因此黏液瘤发生发展中分子方面的研究对心脏黏液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心脏黏液瘤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背景:动物实验证明心肌细胞移植可改善心脏功能,但移植细胞效率较低,为减少移植细胞的流失,构建合适的移植载体与细胞共同移植于受体心脏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目的:观察经碳化二亚胺法处理,共价结合生长因子胶原补片上生长因子的释放情况,以及其对人骨髓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胶原补片激活后,对照组胶原补片直接保存于PBS内,实验组胶原补片继续浸于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PBS内,使其与生长因子共价结合,检测共价结合于胶原补片上生长因子的量;保存后1 d、3 d、7 d、2周、3周、4周,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将0.5×106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匀接种于两组补片上,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细胞,MTT法及Brdu增殖实验对比补片上的细胞增殖情况;以RT-PCR法检测两组细胞内Ⅰ、Ⅲ型胶原表达情况,SMA免疫荧光染色对比两组补片上的细胞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胶原补片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共价结合率分别为42.4%,24.5%。保存4周内,胶原补片上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呈现持续、缓慢的释放模式。与单纯胶原补片比较,共价结合生长因子的胶原补片可在体外有效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分化。  相似文献   
67.
学习兴趣的培养现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因此探索通过PBL教学法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兴趣,使两者能够相互促进,提高PBL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心理测评工具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估,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这种培养方法为更好地利用PBL教学法打下基础,为所有教学法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8.
微创心脏手术166例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微创手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998年5月~2000年9月,微创心脏手术166例。男45例,女121例。年龄1~57岁,平均14.6岁。根据年龄、不同病种和肥胖程度不同,采用右前外乳腺下弧形切口、右腋下斜形切口及正中小切口完成手术。结果 166例患均治愈出院,恢复良好。结论 微创心脏手术,切口小、损伤轻、安全、恢复快、美观,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微创心脏不停跳在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998-05~2001-06期间108例房间隔缺损采用微创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用右前外乳腺下弧形、右腋下斜行及胸骨正中小切口,切口长5~10cm,平均8.1cm。采用补片修补27例,直接缝合者8l例。结果:108例病人术后无低心排综合征,痊愈出院。术后随诊满意。结论:微创心脏不停跳治疗房间隔缺损,手术切口小、心肌保护好、损伤小、安全、恢复快、美观、效果好。  相似文献   
70.
一种新的大鼠同种主动脉瓣异位移植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主动脉瓣异位移植动物模型,用于研究同种心脏瓣膜的保存。方法 受体供体均采用雌性Wistar大鼠,各40只。整块切取受体心脏。保留完整的t动脉瓣、少量心室肌和部分二尖瓣前叶,构建移植物。将移植物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一侧吻合。结果 术后28d,80%受体存活,无下肢瘫痪,移植物搏动良好,切开移植物肉眼观未见血栓,主动脉瓣位于正常位置且活动良好。受体死亡原因有血栓栓塞(12.5%)、术中出血(5.0%)和麻醉意外(2.5%)。结论 此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同种心脏瓣膜保存方法等研究,是较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