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圣济经》一书,十卷,四十二章,成书于政和年间(公元1111 ~ 1118年),乃宋徽宗敕编《圣济总录》时亲自撰写,以阐发《内经》之奥旨.本书流传较广且未有散佚,南宋与金元时期,多见于史书、私家藏书载目.明清时期版本流传完整,清人陆心源刊行《十万卷楼丛书》时收录《宋徽宗圣济经》,始得以流传至今.当代有关《圣济经》多以研...  相似文献   
22.
“利小便实大便”是中医治则治法中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利小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其思想在《伤寒论》里有所体现,对比《伤寒论》中二便相关条文,在“利小便实大便”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讨论二便在生理及病理上的相关性,从而提出并探讨小便频数而大便不利之时采取“涩小便通大便”治法的可行性,以期丰富中医药论治便秘相关疾病的内容。  相似文献   
23.
多种致病因素都可引起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不通而导致疾病。对于这些疾病,中医往往采用"通法"来进行治疗。"通法"作为重要治法,虽列八法之外,但该理论源于《内经》,且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就临床治疗而言的"通法",不能仅以狭义"通下"一法言之。其含义既包括扶气血、协调脏腑关系,解决"化源"之物质基础生成不足;又包括祛邪气、疏通经络气血、疏布津液,以解决"运行"之道路阻塞。基于对《内经》以及相关著作的探析,认为"通法"在扶正祛邪治则的指导下,可包括"通营卫法""通脏腑法""通经络法"等。  相似文献   
24.
以历史的眼光,从现代医学与中医的不同发展基础、中医发展的实质内涵、中医的继承性与开放性3个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进行论述,运用中医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和解决医者所处时代面临的医疗实践问题,进而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5.
26.
《内经》通行本之《素问.灵兰秘典论》,其思维方式与主体内容来自古《阴阳十二官相使》一文,但在其流传过程中有后人之加工整理;胆在人体既为六腑之一,又为中精之腑,功能介于脏与腑之间,能出表入里、通达阴阳,为三阴三阳之枢、五脏六腑之界,亦为人身之枢纽与桥梁,故为中正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意为膀胱犹如贮水之堤坝,主贮藏人体之津液。  相似文献   
27.
通过系统梳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敦煌《灸经图》等医学文献中关于足太阳经的记载,可以发现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总结经验的动态过程。敦煌医学文献《灸经图》关于足太阳经在背腰骶部后正中线旁开2.3寸的单条循行路线的记载可能是长期以来擅长灸法的医家通过其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专属于"灸"所用的一种腧穴定位模式;此外,还可能有以重灸的方法来治疗疑难杂症(尤其以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所导致的重病为主)的思想在内。  相似文献   
28.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大青龙汤证第38条和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认识不一,文章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麻黄汤证为实人伤寒证,桂枝汤证为虚人中风证,大青龙汤则为实人中风或虚人伤寒而设。对仲景方证的理解应从正邪两个方面考量,既要考虑所受邪气,又要考虑体质状态。  相似文献   
29.
中医的诊疗过程便是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过程.方药服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药物疗效的发挥,亦影响到论治.本文从汤、丸、散剂型的角度对方书之祖——<伤寒论>中方药的服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方药煎煮时间长短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伤寒论>方药煎煮时间与相应证型间的联系,发现<伤寒论>方药的煎煮时间长短常跟病势的轻重缓急、病位的高下表里及病证的属类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