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23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低氧诱导因子修饰内皮祖细胞促血管新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转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后,EPCs在体外的扩增及迁移功能改变及对体内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在人外周血EPCs中导入人HIF-1α基因。结果转染后的EPCs中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并被特异性siRNA-HIF-1α中度抑制;功能学检测示HIF-1α过表达增加了EPC在体外的分化、扩增、迁移;内皮细胞(EC)标记物CD31、VEGFR2、eNOS及VEGF、NO分泌增加;移植HIF-1α-EPCs至缺血下肢后可见外源性EPCs存在于缺血部位;HIF-1α-EPCs较对照组进一步促进体内毛细血管数目增加。结论在体外,HIF-1α转染后的EPCs扩增及迁移功能改善;在体内,可促进缺血下肢的局部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发现的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破裂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6年6月—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并应用OCT进行冠脉病变评估的207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OCT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斑块破裂组(41例)和非斑块破裂组(166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家族史、血常规、血脂等指标,及其与OCT诊断的冠脉斑块破裂的关系。结果:斑块破裂组年龄>65岁、性别为男性、有吸烟史人群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破裂组。斑块破裂组患者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肌钙蛋白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均明显高于非斑块破裂组。其中,斑块破裂组的NLR水平显著高于非斑块破裂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1.94,6.34) vs 2.26(1...  相似文献   
73.
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治疗手段,而介入后冠脉再狭窄的发生是影响其长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虽然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对许多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其效果依然不够理想.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被发现可有效抑制再狭窄的关键步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PAR的药物配体正是治疗冠心病和糖尿病的两种重要药物贝特类降脂药和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由此提示PPAR及其配体药物可能在预防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中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细胞模型,用于筛选过氧化物酶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的新配体激动剂。方法在U937细胞中,共转染PPARγ表达和报告质粒,构建PPARγ激动剂筛选模型,单独转染PPARγ报告质粒作为阴性对照。转染细胞中加入候选药物,24h后裂解细胞,测定细胞内报告质粒所表达虫荧光素酶的活性,该活性大小即代表药物激动PPARγ的能力。结果已知的PPARγ配体激动剂吡格列酮使虫荧光素酶活性增强了4.48倍(P<0.001),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高密度脂蛋白(HDL)不能激动PPARγ,而氧化后随剂量增加,使虫荧光素酶活性增强1.33倍(25μg/mL)和1.78倍(50μg/mL),但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8,P=0.054);白藜芦醇使虫荧光素酶强度增加了1.78倍和2.47倍(P=0.033,P=0.01)。结论通过细胞共转染PPARγ表达质粒和编码虫荧光素酶的报告质粒,可以建立简便的PPARγ激动剂筛选模型。HDL氧化后可能会产生激动PPARγ的成份,而白藜芦醇具有较强的PPARγ激动能力。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冠心病(CAD)发病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66例冠脉造影患者,依据ATPⅢMS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存在MS,分析其与冠脉造影结果及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323例CAD患者中MS者207例,无MS者116例;343例非CAD患者中MS者85例,无MS者258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292例MS患者中,冠脉重度病变157例,冠脉轻度病变83例,冠脉造影正常52例;而374例无MS的患者中,冠脉重度病变仅76例,冠脉轻度病变113例,冠脉造影正常者185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Gensini评分为(36.8±40.5)vs(14.3±26.3)(P<0.01)。结论MS是冠心病发病高危因素之一,且MS患者冠脉病变较严重。  相似文献   
76.
凝血酶及其受体在PTCA术后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TCA术后,受损伤动脉局部凝血酶产生增加,凝血酶受体表达上调,可促进局部血小板性血栓形成,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增加其他生长因子如bFGF、PDGF等的产生及其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对抑制凝血酶生成、抑制其活性或阻断其受体等措施的进一步研究,可为PTC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7.
心肌疾病的诊治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谦  王彬尧 《新医学》1999,30(8):475-476
进修医生 教授,请问“心肌疾病”是一类什么样的疾病?“心肌疾病”与“心肌病”是否同一概念?教授 心肌疾病是指除心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循环或肺循环高压、心包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以外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学会和协会关于心肌疾病定义和分类的建议,本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称原发性心肌病,简称心肌病;另一类为病因明确或与其他全身疾患相关的心肌疾病,称特异性心肌病或继发性心肌病,其病因包括感染性(如病毒)、代谢性(如糖尿病)、中毒性(如酒精性)、浸润性(如淀粉样…  相似文献   
78.
目的:前瞻性研究氯吡格雷抵抗对冠心病患者发生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服药后4天取血,利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R),计算PAR基线值与服药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差值,其差值≤10%为发生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组24例,非氯吡格雷抵抗组78例。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2~12,平均(7.57士2.91)个月,COX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对103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58.3%,显著高于非抵抗组(16.7%),P〈0.001。COX回归分析发现,氯吡格雷抵抗(RR=70.262,95%CI=0.123~0.558,P=0.001)和冠脉病变程度(RR=1.052,95%CI=1.030~1.075,P〈0.001)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近、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氯吡格雷抵抗、冠脉病变程度重的患者容易于PCI术后近、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表面VSTM1的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或疑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21例,依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冠脉造影堵塞50%者;实验组为冠脉造影堵塞≥50%者;实验组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根据病变情况又分为单支、两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各组VSTM1水平,并计算Gensini积分,探讨VSTM1水平与Gensini积分和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VSTM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均P0.05)。②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间的VST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VSTM1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R=0.15)。结论:单核细胞表面VSTM1表达的降低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动态监测单核细胞表面VSTM1表达水平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进展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评估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否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损害,并探讨替米沙坦治疗前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95例患者(≥60岁)按NCEP—ATPII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MS)组63例,对照(非MS)组32例,利用高分辨率超声仪评价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确诊的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30例采用替米沙坦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m后评价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明显受损(4.90±3.0)%,与正常对照组(15.08±4.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与年龄、空腹虹糖、胰岛素、HOMA、体重指数呈负相关。随访30名代谢综合征患者,替米沙坦服用4m后,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FMD)(9.37±2.97)%,与治疗前(5.65±3.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亦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依赖及非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均有明显损害。替米沙坦能够有效地改善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