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998年 7月至 2 0 0 4年 5月我们经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 ) 4 6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全组共 4 6例 ,其中男性 17例 ,女性 2 9例 ,年龄 9个月~ 3岁 ,体重 6 .5~ 14 .6 kg。共中 38例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2例有心力  相似文献   
12.
<正>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6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接受含顺铂类新辅助化疗,观察和评价盐酸帕洛诺司琼与托烷司琼控制化疗所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对比,现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经验以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276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76例患者,83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30.1%.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9例,窦性心律不齐6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房性早搏4例,交界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7例,心房纤颤2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68例(81.9%)心律失常发生在术后24 h以内,15例(18.1%)发生在术后24 h~48 h以内.全组患者无死亡,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4 d~51 d,平均20 d.患者年龄超过60岁、术前合并肺功能减退及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食管胃弓上或颈部吻合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增加.结论 患者年龄、术前有合并症、手术方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加强围术期的管理,可以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心肌处于缺血状态,且主动脉开放后同样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情况,导致白细胞的大量激活,炎性介质释放和自由基的产生。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的实施除采用停搏液、低温等方法尽量降低外科缺血再灌注损伤外,减少体外循环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减轻心肌损伤及术后并发症,近年来成为心脏外科关注的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近年来,叶轮血泵的研究已经成为心脏外科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关注的焦点.通过体外模拟循环实验台对自行研发设计的微型轴流血泵进行测试,探讨血泵的体外流体力学特性.方法 分别利用水及30%甘油水溶液作为循环介质模拟血液在体外模拟循环条件下进行血泵流体力学测试.结果 在血泵转速为13000 rpm,压力为100 mmHg时,分别以水及30%甘油水溶液作为循环介质.其对应流量达到6.19 L/min和5.08 L/min.结论 该轴流血泵的基本流体力学性能良好,其流体力学特性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左心室功能,满足临床心衰患者辅助循环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经验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276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76例患者,83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30.1%。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9例,窦性心律不齐6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房性早搏4例,交界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7例,心房纤颤2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68例(81.9%)心律失常发生在术后24h以内,15例(18.1%)发生在术后24h~48h以内。全组患者无死亡,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4d~51d,平均20d。患者年龄超过60岁、术前合并肺功能减退及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食管胃弓上或颈部吻合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增加。结论患者年龄、术前有合并症、手术方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加强围术期的管理,可以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1999年1月~2004年4月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现就该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军事大数据已成为各国新一轮军事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介绍了当前我国军事大数据在指挥作战系统、装备建设、情报工作、军事训练以及反恐中的应用,并就军事大数据应用中的安全与法律风险提出了加强技术开发投入,加强大数据监管,推动大数据立法,重视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参与国际大数据立法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急性心衰动物辅助实验验证主动脉旁反搏装置(PACD)的辅助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健康成年8只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体重(44.9±2.5)kg,雌雄不限。自行设计并制作的PACD,其主体为一血囊通过一无瓣膜的人工血管连接至实验动物的降主动脉。气囊连接至IABP控制台,通过充、放气提供反搏动力。结扎前降支和(或)回旋支分支建立急性心衰模型。应用生理记录仪、连续心排量仪等连续采集反搏前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心衰动物反搏前后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评估PACD的循环辅助效果。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后心衰模型建立成功: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及左室外功(LVEW)分别显著下降了17.6%(P〈0.01),27.7%(〈0.01),48.8%(P〈0.01),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显著增加了57.7%(P〈0.01)。PACD辅助后,CO及LVEW分别增加了6.3%(P〈0.01),16.0%(P〈0.01)。平均舒张期主动脉压(MADP)及心内膜活力比率(EVR)分别现在增加了19.4%(P〈0.01),39.5%(P〈0.01)。辅助后,心脏的血液灌注明显改善:平均舒张期冠脉左主干流量(MDLMF)及冠状静脉窦回心血量(CSF)分别增加了14.0%(P〈0.01),11.6%(P〈0.01)。结论在急性心衰动物中,PACD显著增加了MADP、LADF及冠脉回心血量,提供了显著的辅助效果,因此有望给难治性心衰患者提供长期、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后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肺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研究。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参附注射液后处理组(SF/IPO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检测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光镜下见肺组织病变明显加重,肺组织W/D明显增加,肺组织中SOD活力明显降低,MDA的浓度明显增高(P<0.01);与I/R组比较,SF/IPO组及IPO组肺组织病变减轻,肺组织W/D明显降低,肺组织中SOD活力明显升高,MDA的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IPO组比较,以SF/IPO组效果更为明显(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后处理对大鼠肺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与经典的缺血后处理比较,是一种更有效的更适合临床应用的减轻再灌注损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