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45篇
医药卫生   132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三环类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凤颖  李顺来  王清 《药学进展》2004,28(11):485-490
按照中心环的结构分类综述三环类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的构效关系。三环类COX-2选择性抑制剂是目前非甾体抗炎药中研究最多、也是最富有成果的一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32.
多节段脊柱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多节段脊柱结核的诊治方法行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19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多节段脊柱结核分为中心病灶和卫星病灶,比较同位素扫描、X线、CT、MRI对中心病灶和卫星病灶的检出效果.对部分卫星病灶行脓肿引流、病灶搔刮、自体髂骨或肋骨块植骨.随访观察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上述四种检测方法发现中心病灶19例19处,卫星病灶19例34处.术中行中心病灶清除19例19处,卫星病灶清除5例9处,未处理14例25处.复查MRI示中心病灶静止、骨性融合15例15处;卫星病灶消失9例15处;卫星病灶明显缩小4例4处;无明显变化2例2处.15例患者获1~6年随访,平均2.2年.所有患者病情静止,血沉正常,脊髓功能完全恢复11例,部分恢复2例,慢性腰背痛3例.结论:M砒对多节段脊柱结核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根据MRI和CT扫描将多节段脊柱结核区分为中心病灶和卫星病灶,重点处理中心病灶,而对卫星病灶酌情处理,有助于减少组织器官的暴露,减轻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33.
肩难产相关径线的胎儿超声和新生儿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下与肩难产相关的胎儿径线.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时北京妇产医院1000例孕37~41周经阴道分娩的孕妇产前3d内行超声检查,测量头围(HC)、双肩径(BSD)、胸围(CC)、腹围(AC)、股骨长度(FL),于分娩后1~2d测量新生儿的头围、胸围、肩宽.根据是否发生肩难产分为肩难产组和非肩难产组.结果 胎儿双肩径、新生儿肩宽与胎儿体重有着良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70和0.73,P均小于0.01,但胎儿双肩径及新生儿肩宽,肩难产组和非肩难产组无明显差异,而肩难产组胸围/头围明显大于非肩难产组,P<0.01.若用胸围/头围(CC/HC)预测肩难产,选择0.99为截断值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 胎儿双肩径预测肩难产的准确性、实用性较差;选择截断值为0.99胸围/头围预测肩难产的诊断指数最高,但由于所研究的肩难产组的病例数较少,其对肩难产的预测价值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1995年5月~1999年6月,我院治疗食管癌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分割放疗(CFR)组120例,每天1次,每次2Gy,每周5次,总剂量66~70Gy;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LCAHR)组120例,常规分割放射治疗30Gy后改为每天2次,每次1.5Gy,每次间隔6小时,每周10次,总肿瘤剂量63~66Gy.结果LCAHR组和CFR组l、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45.0%、29.2%和62.5%、26.7%、16.7%(x2=14.55,P《0.01;x2=7.99,P《0.01;x2=4.62,P《0.05).LCAHR组和CFR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0.0%、45.0%、40.8%和54.2%、29.1%、20.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5.73,P《0.05;x2=4.57,P《0.05;x2=10.34,P《0.01).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有望提高食管癌的疗效;局部肿瘤复发和未控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否提高放射治疗剂量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介绍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发展及引进中国后在临床的应用概况,重点介绍其在妇科以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症状相关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应用概况。临床如能将SF-36与特定疾病量表结合,将为妇科慢性盆腔疼痛评估提供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工具。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对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本院收治的行眼底荧光造影患者96例。根据单双号分组法分为两组,其中单号48例患者实施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常规护理作为常规组;双号4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干预作为干预组。对比分析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AS、SD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结果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及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及神经系统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83%,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检查顺利完成,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大力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37.
信息动态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7岁.因头痛、咳嗽、乏力、心慌、憋喘、低热及全身疼痛于2016-03-11入住肥城市人民医院.即往病史:2001-03-18因腰痛、血尿在省级医院做腹部CT,CT示膀胱内左后壁见一1.94 cm× 1.53 cm密度不均、边界可的软组织肿块(图1).2001-03-20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38.
目的测量枢椎体前表面顶棒系统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探讨其临床意义,为顶棒系统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CT三维重建的18岁以上患者100例,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28~85岁,平均(56.4±6.2)岁;身高150~178cm,平均(161.7±6.6)cm。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CT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枢椎体三维立体图像及前表面图像。测量:A线-枢椎体前表面双侧上关节突与枢椎体移行处之间距离;B线-A线中点与C线中点之间的距离;C线-枢椎体前唇的宽度;D线-枢椎体前表面双侧凹陷顶点之间的距离;E线-D线到B线的垂直距离。比较男女之间、身高160cm和身高≤160cm对应的上述五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五组数据与性别、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A线数据测量结果为(12.7±2.1)mm;B线数据(14.4±1.3)mm;C线数据(15.8±1.5)mm;D线数据(19.3±1.6)mm;E线数据(5.8±0.6)mm。男女之间比较、身高160cm和身高≤160cm之间比较,上述五组数据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上述五组数据与性别、身高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a)枢椎体前表面形态因身高和性别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b)顶棒系统需依据枢椎体前表面解剖学数据设计出特有形态,才能增加与枢椎体前表面的适应性,以减少顶棒系统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9.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压力水平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作为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已呈现出上升趋势[1].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多变,给救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致使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2].为了能够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基于行动研究法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方案的实践效果。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及其态度进行问题识别,再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基于循证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方案与流程、制定家属参与早期活动方案,并经过2轮行动方案的实践,观察早期活动实践规范的实施效果。结果第2轮早期活动方案实施后患者早期活动开始时间、活动频率、活动强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良预后、住院时间与第1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活动方案,可显著缩短早期活动的开始时间,提高患者活动频率与活动强度,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