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徐玮  吴继雄  王本芳  蔡鑫 《安徽医学》2013,34(4):416-41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2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25例不稳定型冠心病组(B组),25例心肌梗塞组(C组)及20例正常对比组(D组),每组均测量并比较血清中GDF-15、CRP水平,并且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与GDF-15、CRP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血清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D组(P<0.05),B组血清GDF-15、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D组(P<0.05),C组血清GDF-15、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B、D组(P<0.05);血清GDF-15、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GDF-15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斑块越不稳定,病变越重、GDF-15和CRP水平越高,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发展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加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最初几小时至2周的护理监测,以减少死亡.方法:观察147例AMI患者的心率、心律及QRS波宽度变化,密切注意心功能、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实行保护性护理等.结果:有84例患者于发病后2小时~2周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7%.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占心律失常45%,除1例AMI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因严重心功能不全死亡外,其余83例心律失常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加强AMI患者发病后最初2周的护理,对心律失常,特别是警报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是梗死期心律失常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临床教学新模式。方法:通过联合多媒体及互联网等教学方式,将教师讲授与理论联系实际、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及互动式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师讲授模式。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固掌握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结论:采取理论联合实际,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以及互动式网络教学法联合运用,相互补充,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原发性高血压(EH)与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CHD+EH)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了解其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以及三者心律失常的差异性。方法对42例冠心病患者(A组),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43例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组)和40例健康人(对照组D组)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B组、C组分别与对照组D组比较,PNN50、RMSSD、SDNN、SDANN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分别与A组、B组两组比较,各参数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两组之间比较,各参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与对照组D组心律失常比较,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明显增加;B、C组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较A组明显增加;C组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较A组、B组明显增加,其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和健康人比较,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这种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加明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是导致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和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TNF-α和IL-6水平与冠心病不同表型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uSA)测定5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14例)和23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TNF-α和IL石水平。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AMI组和UAP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和UAP组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P〈0.01)。TNF—α水平与IL-6成正相关(r=0.271,P:0.042)。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狭窄组(P〈0.05);IL-6水平重度组和中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并且两组均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高水平的TNF-α和IL-6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与稳定性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6.
宣玲  黄宇理  卢冬雨  徐玮  王本芳  阮吟 《实用全科医学》2011,(10):1521-1521,1580
目的观察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6例心包积液患者二维B超定位后均采用Seld inger导管法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间断抽吸心包积液、注射治疗药物,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同时采用多种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结果 30例采用剑突下置管,6例采用心尖部置管,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置管进入心包的深度为10~15 cm,留置导管时间7~14 d,穿刺抽液减压后,患者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提高,1例在置管后抽出100 m l液体时出现头晕出汗,停止抽液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穿刺孔渗液,随进一步抽吸而消失。均未出现心室扩张和急性肺水肿、气胸、心肌或冠状血管损伤、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方法简便,创伤小,费用低,值得临床继续应用。  相似文献   
27.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换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人工心脏起搏器(APM)植换术的护理体会。方法:观察25例APM植换者的起搏器依赖的监测及术中心电图、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植换成功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起搏器依赖性的判定及术中心电图的密切观察是起搏器植换术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性、20岁、农民、住院号114303。临床诊断:糖尿病。 如图1:静息状态常规12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心率61~51次/分,PⅡ直立、振幅较低平,P—R间期:0.17秒,Ⅱ、V_5联QRS波群呈Rs型,时限:0.07秒,T液直立。  相似文献   
29.
患者女性,37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5年,加重半年就诊。体检无阳性体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无预激波形。行食管电生理检查,给予基础周长400 ms的S1S2刺激。当S1-S2间期400 ms,P2-R间期0.2 s(见图1);当S1-S2间期为260 ms、255 ms(见图2 A、B)时R2脱漏,表明房室结进入有效不应期。而S1-S2间期递减至245 ms(见图3)时却见到正常波形的R2,P2-R2间期0.46 s。且R2后又继以逆行的P′波,折回P′波又下传引起QRS波,并如此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率150次/分,Ⅱ导联P′倒置(见图4),R~P′间期<P′-R间期,P-P′间期80 ms。电生理诊断:(1)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房室传导孔隙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