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9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对近20年(1991年—2010年)肝硬化证候相关现代文献的全面检索,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其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频次进行分析。结果①获取肝硬化相关证候82个,其中代偿期32个,失代偿期55个,出现频率位居前5位的证候如下:代偿期为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胃湿热证,失代偿期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气滞湿阻证和瘀血阻络证,总体为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肝气郁结证和脾虚湿困证;②获取肝硬化证候要素共计24个,其中病位类7个,分别为肝、脾、肾、络、胆、胃、中焦,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均有出现;病性类17个,根据出现频率,在代偿期出现的12个依次为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湿阻、虚、气虚、阳虚、气逆、寒湿、热/火、血虚,失代偿期出现的16个依次为气滞、血瘀、湿阻、湿热、阴虚、气虚、阳虚、虚、水停、寒湿、痰、热/火、气逆、出血、热毒、血虚。结论①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辨证分型比较繁杂,代偿期以肝气郁结、血瘀阻络和肝胆湿热等实证多见,失代偿期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虚证多见。②从病位证候要素分布可见,以肝、脾、肾常见;从病性证候要素分布可见,失代偿期出现了代偿期未出现的水停、出血、热毒等病性类证候要素,说明失代偿期证候比较复杂,病情危重。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本病不同时期常见症状的分布特点.[方法] 检索1949-2009年的有关文献,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寻常型银屑病的症状文献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症状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个时期出现频次前10位的症状和频次如下.进行期:黄苔277次、红舌272次、数脉263次、新皮损不断出现247次、皮损鲜红223次、小便短黄209次、弦脉205次、瘙痒195次、滑脉189次、心烦173次;静止期:细脉165次、皮损淡红97次、沉脉91次、缓脉87次、浸润肥厚83次、薄苔82次、皮损暗红73次、淡红舌73次、白苔68次、瘙痒62次;退行期:细脉121次、旧皮损消退85次、皮损淡红79次、沉脉75次、缓脉68次、淡红舌67次、少苔55次、薄苔45次、白苔40次、口干39次.[结论] 结合常见症状,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的病机特点是阳热亢盛,静止期和退行期是正虚津亏或夹瘀.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比较疲劳性亚健康人群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疲劳特点.方法 采用疲劳自评量表,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比较疲劳性亚健康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疲劳特点.结果 疲劳性亚健康人群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疲劳特点不同,如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总体疲劳、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分值[分别为(31.06±17.08)分、(24.63±14.50)分、(24.38±13.39)分、(26.36±11.97)分、(30.63±22.70)分、(42.89±21.47)分]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分值[分别为(25.60±22.98)分、(17.80±18.44)分、(20.54±18.53)分、(21.20±17.15)分、(18.18±25.47)分、(41.21±25.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程度的不明显、轻、中、重分布情况不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的情况及疲劳情境性的不明显、轻微、比较明显、明显、非常明显程度分布情况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分值不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疲劳性亚健康人群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疲劳类型、程度及情境性、睡眠/休息对疲劳的缓解情况等特征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主观指标疲劳评定量表FSAS及客观指标GMCS-2型体质检测仪等,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疲劳类型程度及特征、基本体质体能及认知功能(简单反应时)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受试者的FSAS中躯体疲劳分别与体重、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和疲劳程度总分分别与肺活量、台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分别与肺活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因子均与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人群的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经验报道类现代文献中肝胃不和相关证的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三大中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肝胃不和"或"肝气犯胃"或"肝胃气滞"或"肝胃郁热"或"肝火犯胃"或"肝胃火盛"为检索词,系统检索从建库至2018年11月30日的文献。选取经验报道类文献,运用频数分析该类文献中肝胃不和相关证的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经验报道类文献68篇,共涉及肝胃不和相关证6个证型,分别为肝胃不和证(38次)、肝胃郁热证(20次)、肝气犯胃证(13次)、肝火犯胃证(5次)、肝胃气滞证(2次)、肝胃火盛证(1次)。治疗肝胃不和相关证使用频次前5位的成方依次为柴胡疏肝散(频次:24次,频率:92.30%)、左金丸(频次:11次,频率:42.30%)、四逆散(频次:7次,频率:26.92%)、化肝煎、逍遥散(丸)(频次:各3次,频率:各11.54%)、旋覆代赭汤、金铃子散(频次各2次,频率:各7.69%)。自拟经验方在以"疏肝和胃"为大法的基础之上结合理气、清热、止痛进行加减化裁。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柴胡、白芍、甘草、陈皮、黄连、枳壳、香附、半夏、吴茱萸、白术。结论中医药经验报道类文献治疗肝胃不和相关证以成方为主;自拟经验方在疏肝和胃的基础之上随症加减,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用药主要以理气药、清热药为主,辅以补虚药等。  相似文献   
46.
从人的认知过程初探中医证候系统之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从客观现象的角度来看,就是人体宏观信息(症状和体征)的集合.从人类认知过程入手,初步分析了证候系统的形成过程,得出结论:证候系统形成的过程就是将不同症状、体征按照一定特征联系在一起的过程.这个联系的过程从时间同一性开始,经产生因素、部位、性质等的同一性的补充,最终由影响因素(尤其是治疗因素)的一致性而终结.可以说,治疗因素是证候系统建立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7.
医院综合统i计信息服务系统开发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介绍了根据“军字一号”工程的信息资源开发的“医院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技术要点,并详细阐述整个系统开发过程、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8.
周波  薛晓琳  王天芳 《北京中医》2010,(12):958-961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亚健康状态的检测与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9.
针对以往中医诊断技能训练课程中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现状,重点介绍技能实训教学改革中如何强化学生诊断技能的培训,如何按照教学规律,将训练拆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老师与学生怎样形成互动,以及怎样进行模拟临床训练等课程内容.在课程结束时我们采用教师考核和学生自我评价2种双向、客观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总结出本次改革课程在提高学生中医四诊和辨证技能上优于传统方法.并从学生和教师等多角度分析这次中医诊断技能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与经验,为今后的中医诊断技能培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中医诊断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病人询问、检查来收集病情资料,实现对病人健康状况和病变本质的辨识,对所患病、证做出概括性判断,为进一步论治提供指导,因此,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系统学科。该学科包括了"三个基本,一大思维",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辨证思维。三大基本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理解、记忆方面均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中医辨证思维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