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建立王向宇,吴可贵,林经安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聚合酶链式反应柯萨奇B组病毒(CVB)在病毒性心肌炎(VMT)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对VMT的快速确诊比较困难,传统的方法如组织培养法、免疫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缺陷,本文通过建立V...  相似文献   
2.
Caspase-8是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在细胞表面的凋亡受体和相应的配体结合后被激活,进而启动细胞凋亡。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通常呈浸润性生长,一旦进展成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患者治疗效果严重下降,5年生存率急剧缩短。目前研究发现Caspase-8在胶质瘤细胞系中表达缺失或下调。通过靶向上调Caspase-8的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是治疗胶质瘤的一种新策略。在此,本文就Caspase-8的功能,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相关靶向药物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经单鼻-蝶窦入路中的解剖学参数. 方法 前瞻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间行头颅-颈CTA检查的294例成人的CT数据,行多平面重建并测量鞍底最低点-鼻前棘根部-鼻腔底的夹角(∠1),上颌中切牙下端至外耳道连线与鼻腔底的夹角(∠2),鞍结节-鼻前棘根部-鼻腔底的夹角(∠3),鞍背-鼻前棘根部-鼻腔底的夹角(∠4),右/左侧蝶窦口-上颌嵴-鼻腔底的夹角(∠5/∠6). 结果 ∠1~∠6分别为(29.7±3.1)°、(29.5±3.1)°、(33.6±3.8)°、(28.8±3.6)°、(33.9±4.2)°、(33.6±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3、∠5、∠6大于∠l、∠2,∠4小于∠1、∠3,∠5、∠6大于∠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1与∠2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784,P=0.000). 结论 术前头颅CT多平面重建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的测定,有助于安全的打开蝶窦前壁及鞍底的开窗,上颌中切牙下端与双外耳道虚拟平面垂直于地面可作为经单鼻蝶窦入路的参考体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胰岛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蛋白质合成翻译过程的两个调节子,4E-结合蛋白1(4E-BP1)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磷酸化的调节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用3H-亮氨酸和3H-TdR掺入法分别测定蛋白质合成和DNA合成;免疫印迹法检测4E-BP1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的磷酸化.结果与对照相比,100 nmol/L胰岛素显著增加了VSMC的3H-亮氨酸和3H-TdR掺入.同样浓度的胰岛素作用于VSMC,可以诱导4E-BP1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发生磷酸化.二者的磷酸化分别于胰岛素刺激后,30 min和10 min达高峰.结论胰岛素可以刺激VSMC的4E-BP1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发生磷酸化,这可能是胰岛素发挥促进VSMC生长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该区域的手术人路及颅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显微镜下模拟经颈静脉入路、远外侧经髁入路、迷路下入路等多种入路的联合,从多个角度逐步解剖颈静脉孔及相关区域,明确该区域重要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颅内侧,硬脑膜分隔将颈静脉孔分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覆盖于颈内静脉部的硬膜有两个孔,二者均位于两个颈内静脉突之间,一个为舌咽神经道,另一个为迷走神经道.乙状窦,岩下窦,颈静脉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咽升动脉脑膜支,枕动脉和耳蜗导水管一同穿行于孔内. 结论 将颈静脉孔描述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更有手术意义;通过星点可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交界部.详尽的解剖学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有助于保护颅神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脑血管疾病是老人,至少是中年以上的人才得的病。年纪轻轻,也会发生脑血管病,甚至脑血管意外(中风)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双侧脑室内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治疗经过。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报告6例双侧脑室内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献。结果 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为2l~35岁。均因头痛数月就诊。MRI特征:肿瘤直径≥4.5cm,位于双侧脑室体部前2/3,多以一侧为主;与双侧脑室体各壁接触,阻塞室间孔伴梗阻性脑积水;Tl、T2像为大体上等信号或略高信号,有钙化和囊变所致的散在异常信号区;增强明显,边界尚清楚:在肿瘤周边有较多的血管流空影,肿瘤中间部分有血管流空影从基底节和丘脑延伸而来。手术治疗:5例从额中回经皮质一侧脑室前角入路,l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2例全切除,其中l例因丘脑和基底节区水肿和出血死亡,另l例因同样原因致严重意识障碍17d;4例大部分切除。术后均有3-7d的轻度意识障碍。其它治疗:5例存活患接受放疗和/或化疗。随访l-4年,4例部分切除患的残存肿瘤迅速缩小至消失。结论 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与丘脑和基底节区常有明显粘连,常有血供来自于穿动脉,且肿瘤周围有重要的深部静脉,因此不宜手术全切除,以免伤及重要结构致死致残。手术的目的是次全切除肿瘤,重建和保持脑室系统畅通,不损害脑室周围神经和血管结构。残存肿瘤对放疗和/或化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摆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适应证、相关问题和成功经验。方法对我科22例松果体区肿瘤采取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与我们使用侧俯卧位和俯卧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17例结果相比较。结果所有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7~52岁,平均22.6岁。病理性质:生殖细胞瘤17例,胚胎癌4例,内皮窦瘤2例,绒毛膜上皮癌1例,良性畸胎瘤8例,恶性畸胎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皮样囊肿2例。所有39例肿瘤主体均位于直窦延长线以下,上界不超过此线1cm,且肿瘤主体也位于中线,两侧偏离中线均小于3cm,适合选用幕下小脑上入路。选择俯卧位和侧俯卧位17例,骨窗大小为7cm×8cm类圆形,结果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脑室积血11例,小脑肿胀5例,昏迷3例,死亡3例。选择坐位手术22例,骨窗大小为4cm×5cm类椭圆形,结果全切21例,次全切1例;仅1例发生小脑肿胀,无脑室积血,无严重致残和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颅内积气2例;术中气栓1例,及时发现并经过适当处理得到缓解。术后存活患者根据病理性质选择放疗和(或)化疗。结论适合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松果体区肿瘤选择坐位有明显的优势,体位摆放、辅助办法和麻醉措施得当可以明显减少静脉气栓发生或得到及时缓解,同时可达到缩小了骨窗减少创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昏迷是觉醒状态、意识内容和主动躯体运动完全丧失的严重意识障碍。觉醒状态分为意识觉醒-皮质性觉醒和无意识觉醒-皮质下觉醒。意识觉醒-皮质性觉醒是大脑皮质与非特异性上行激活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无意识觉醒-皮质下觉醒是下丘脑生物钟在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作用所致。两者关系密切,如大脑皮质广泛而严重的病损可导致意识内容丧失但皮质下觉醒可存在。反之,如发生皮质下觉醒(意识内容)病损,皮质性觉醒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提高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的肿瘤部位和大小,灵活运用不同的入路和方法,在显微镜下分离和切除。结果:本组全切除肿瘤8例,次全切除3例,无死亡患者;术后随访5~48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室管膜瘤3年后原位复发,行2次手术治疗无效,1例星形细胞瘤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均存活良好。结论:精细的显微手术技巧,正确的手术方法选择,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脑干的损伤,保护重要血管特别是小脑后下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