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5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术中肾盂内压力的变化及与取石术后发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压力感受器实时监测术中肾盂内压力及对术后发热的影响。结果:筛选纳入的96例患者术中肾盂内压力≥30mmHg(1mmHg0.133kPa)平均累计时间为83.17s,平均肾盂内压力为14.79mmHg。术后有26(27.1%)例患者出现发热,与感染性结石、术中平均肾盂内压力≥20mmHg、肾盂内压力≥30mmHg持续时间相关(P〈O.05)。而术后发热与患者性别、年龄、尿路感染(UTI)、术后血常规白细胞≥10×10。/L、术中肾盂内压力≥35mmHg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术中平均肾盂内压力、肾盂内压力≥30mmHg持续时间与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而肾盂内压力短暂性升高(≥35mmHg)与术后发热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2.
53.
54.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其发病原因、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小脑前下动脉压迫25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7例,无法判定责任血管名称3例。面肌痉挛抽搐停止30例,明显减轻2例,1例改善不明显,无效2例。术后12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3例出现不完全性面瘫,6例患侧听力下降,经对症处理均好转。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创伤小,治愈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5.
西德伯海明马姆Gmbh公司生产了一种名为“里弗切克”的血葡萄糖检查装置,该装置集操作简单、结果准确为一体,自动校对,交直流电两用,无需预热,不用小瓶等。测试时将血滴在测试带上并用棉卷将测试带上的血擦掉,将测试带放入测试片内,结果在荧光屏上自动显示。测试范围为20~450my/dl,重量仅360/g,最大耗电量35mA,使用直流9v电,另有匹配器。  相似文献   
56.
目的建立苦参素注射液中苦参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Lichro-spher5-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硫酸盐缓冲液(7:93),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20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苦参素浓度在3.63~116.04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线性关系,r=1.0000;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0.86%,n=6).结论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苦参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7.
这次会议由印度巴罗大研究培训中心主任Gopal主持,议题为:(1)回顾和讨论与TDR目标疾病相关的快速评价法,(2)讨论尚未应用于TDR目标疾病的现有方法的适用性;(3)完善快速评价法扩大应用于TDR目标疾病之外热带病的适用性的研究方案。一、快速评价法与疾病控制的关系Tanner强调,任何快速评价法都应遵循现场研究的步骤,即从假设特定地区有公  相似文献   
58.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50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人临床资料和CT表现分析发现:出血部位和脑室受累情况与预后无明显相关。病人意识状态、出血量及环池四叠体池变化与病人预后有关,可根据上述指标对病人进行评估并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9.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及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经皮组和结合组,治疗后用NPQ颈痛量表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随访1个月时的组间评分差异。结果:针刺组、经皮组与结合组有效率分别为94.74%、89.47%与100%,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PQ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结束时,结合组与经皮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组均数低于经皮组;结合组与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均数低于针刺组;随访1个月时,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颈椎病颈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将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与再生过程中,背根节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分子调控模式和机理。方法:采用表达谱芯片分析坐骨神经离断后,14-6背根节神经元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差异基因所反映的核心生物学过程的变化。结果:(1)坐骨神经离断后,近端坐骨神经差异基因的数量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但背根节神经元呈现为波浪形的增加。(2)核心生物学过程的差异基因数量变化:刺激检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细胞表面受体连接信号转导均呈波浪形变化。防御反应、炎症反应、免疫反应、轴突生成表现为持续性增加。(3)与轴突生成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Lhx4、Nkx2-9、Efnb3、Titfl、Apoa4表现为波浪形增加。Mapk8ip3、Zfp312、Gap43在长时间点表达增加。Tnn、Efnbl-开始降低,Notchl、Nefl、Bmprlb等基因表现为长时间点表达降低。结论:坐骨神经离断后,背根节神经元差异基因和核心生物学过程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过程中轴突再生的分子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