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TAE)技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尸体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最佳方法。方法 :1998~ 2 0 0 2年采用改进后的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进行了 65例次多器官联合切取术 ,主要改进点有 :①采用纱布填塞导尿管内腔用以灌注腹主动脉 ;②气囊注水 ,堵塞腹主动脉上段 ;③回血由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引入 3升袋内 ;④优先灌注腹主动脉而后灌注肝门静脉 ;⑤体内整块切取肝、胰、脾、肾、十二指肠等器官。结果 :建立腹主动脉灌注的时间为(1.0± 0 .3 )min ,建立肝门静脉灌注的时间为 (1.0± 0 .7)min ,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 (10 .0± 3 .0 )min ,热缺血时间 (2 .0± 1.2 )min。本院行肝移植 4例 ,肝肾联合移植 2例 ,供外院行肝移植 12例 ,所有肝移植病人肝功能在 3周内恢复正常 ;胰肾联合移植 1例 ,术后 2周脱离胰岛素和透析治疗 ;肾移植 12 7例 ,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 (4 .82± 3 .73 )d ,急性肾小管坏死 4例 (3 .2 % )。结论 :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优于优先灌注肝门静脉 ;改进后的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供器官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前可溶性CD30(sCD30)联合术后第5天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检测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5例肾移植患者术前sCD30水平及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进行检测.依据术前sCD30水平将患者分为sCD30阳性受者及sCD30阴性受者.通过分析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第5天的HGF水平诊断移植肾AR的意义,进一步分析sCD30联合HGF诊断AR的价值.结果 65例患者术后26例发生AR为排斥反应组,39例顺利恢复,为无排斥反应组.以sCD30值120U/ml为界限值,排斥反应组sCD30阳性率为61.5%,无排斥反应组阳性率为17.9%,有显著差异(P<0.05).排斥反应组和无排斥反应组肾移植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证明HGF界限值90μg/L可较好的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敏感度84.6%,特异度76.9%.联合术前sCD30的结果.可提高AR的诊断效果.结论 sCD30联合HGF检测分析可有效诊断肾移植AR.  相似文献   
93.
老年患者的肾移植 (51例临床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肾移植手术适应证及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特点,提高人/肾存活率。方法:对51例年龄为60~83岁老年肾移植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研究手术成功与失败者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供肾者的质量,PRA、HLA配型,术后免疫抑制应用情况。结果:51例患者后发生并发症20例(39.2%),其中,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急性排斥反应6例,CsA肝、肾中毒2例,肺部感染5例,心力衰竭3例,脑出血1例。1、3、5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比较他克莫司和环孢霉素A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109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成他克莫司(FK506)治疗组(52例)和环孢霉素A(CsA)治疗组(57例),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和药物转换率等.结果 CsA和FK506组的2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86.0%/73.7%和94.2%/90.3%(P<0.05).AR发生率分别为10.5%和9.6%(P>0.05).CsA组和FK506组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6.3%和15.4%(P<0.05).CsA组有21.1%的患者接受静脉护肝药物治疗,而FK506组为9.6%(P<0.05).CsA组有14.4%的患者转换为FK506,而FK506组没有病人转成CsA(P<0.05).转换后,谷丙转氨酶/谷草氨酶在10~50 d内由[(255.13±31.38/201.88±21.25)U/L)]降至[(31.25±11.50/25.13±9.68)U/L](P<0.01).结论 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患者,FK506比CsA有更好的疗效和更高的安全性,可作为首选的基础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9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对 5 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 2 ~4周的系统康复治疗 ,在治疗前后做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及Harris评分对照。 结果系统康复治疗后 ,患者的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及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肢的肌力及关节活动范围 ,提高手术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总结应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诱导联合标准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的经验,提高肾移植后人、肾长期存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1632例次应用ATG诱导联合标准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1、3、5、10、15年人、肾存活率,移植后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及其他影响移植效果的因素.结果 肾移植后1、3、5、10、15年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7.0%和96.7%、93.2%和87.8%、88.2%和77.8%、78.5%和51.7%、40.2%和30.4%.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为9.1%(149例次),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7.7% (126例次),慢性移植肾功能丧失发生率为17.9%(292例次).移植后感染发生率为13.4%(219例次),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2%(19例).死亡124例,死亡率为7.6%,其中死因为感染占53.2%(66例),心脑血管并发症占33.9%(42例),恶性肿瘤占8.9%(11例).结论 应用ATG诱导治疗联合标准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AR,是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患者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pancreas—kidneytransplantation,SPK)与单独肾移植(kidneytransplantationalone,KTA)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SPK和KTA的1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患者共16例,其中SPK组6例,KTA组10例。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两组5年人/移植物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和蛋白尿的发生率及空腹血糖、血肌酐、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血压水平。结果16例受者至今存活。SPK组移植胰腺功能正常,1例于移植后第5年血肌酐升至450μmol/L左右,尿蛋白阳性,其余受者血肌酐均不超过130μmol/L,尿蛋白阴性,5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100%。KTA组3例血肌酐浓度为150~180μmol/L,尿蛋白阳性,1例于移植后第4年因血肌酐升至700μmol/L以上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5年人/移植物存活率为100%和90%。两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5年SPK组和KTA组血肌酐平均浓度为(166.3±139.3)μmol/L和(209.8±188.6)μmoL/L,蛋白尿、高血脂、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6.7%、33.3%、50%和40%、60%、80%,SPK组均低于KTA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糖水平、胆固醇浓度、收缩压水平SPK组均低于KT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PK是1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与KTA比较,其移植后5年的移植肾功能较好,高血脂、高血压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8.
肾移植受者新发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生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发生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后. 方法 分析31例肾移植术后新发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肾癌(原肾)6例,肾盂输尿管癌(原肾)4例,膀胱癌14例,前列腺癌7例.并与31例年龄相同、肿瘤分期相同的普通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行Cox风险分析,分析年龄、性别、移植年代、移植至诊断肿瘤时间、肿瘤病理分期、肿瘤诊断时移植肾功能、有无接受放化疗等辅助肿瘤治疗、有无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以及不同种类的基础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对肾移植受者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与普通人群相比,肾移植受者5年存活率明显降低(50%与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期、接受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及年龄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不利因素,而外科手术和肿瘤发病时移植肾功能正常则是保护性因素. 结论 与普通人群相比,移植受者发生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生存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因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所致的功能丧失移植肾切除与否对CD4~+ 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 30例移植肾功能丧失患者,经移植肾活检证实发生CAN,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均无增高.根据是否行移植肾切除分为切除组(n=17)和保留组(n=13).两组在原发病构成比、HLA错配及移植后用药等影响机体免疫因素诸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者在移植肾功能丧失后除均服用泼尼松5 mg/d外,近3个月未再服用其他抗排斥反应药物,切除组的患者切除术后仍口服泼尼松5 mg/d,直到术后2个月停用.分别于移植肾切除术前、术后1个月和2个月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 CD25~(high)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 CD25~(high)/CD4~+)比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表达比率和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率.结果 切除组术前CD4~+ CD25~+/CD4~+比率为(1.47±0.19)%,术后2个月为(1.08±0.16)%;保留组相应时间点CD4~+ CD25~(high)/CD4~+比率分别为(1.44±0.25)%和(1.77±0.24)%,切除组术后2个月时CD4~+ CD25~(high)/CD4~+比率明显低于保留组(P<0.01).切除组术前CTLA-4表达比率为(76.82±5.31)%,术后2个月为(72.56±4.99)%;保留组相应时间点CTLA-4表达比率分别为(76.20±4.22)%和(75.24±4.26)%,两组间各时间点的CTLA-4表达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术前Foxp3表达率为(79.77±1.59)%,术后2个月时为(69.07±4.37)%;保留组相应时间点Foxp3表达率分别为(79.56±1.75)%和(79.09±2.05)%,切除组术后2个月时Foxp3表达率明显低于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移植肾切除后CD4~+ CD25~(high)/CD4~+比率及其表面标志性因子Foxp3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移植肾切除可明显抑制CD4~+ CD25~+ Treg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供受者对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体所介导信号传导通路在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3对肾移植供受者对HLA和KIR基因型,受者按照术后肾功能状态分为急性排斥组(n=19)和肾功能稳定组(n=34),探讨供者HLA、受者KIR基因型以及受者KIR/供者HLA配体组合型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供者HLA、受者KIR基因表现型频率在急排组和稳定组的分布:供者HLA基因型HLA-CI/2、HLA-A3、HLA-A11、HLA-Bw4在两组间分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受者KIR2DL2/2DS2在急排组表达低于稳定组(26.3% vs 55.9%,P=0.038),受者KIR基因组合型AA类型在急排组表达低于稳定组(31.6% vs 67.6%,P=0.011).供者HLA-Cw、受者KIR基因组合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供者HLA-C1/C1类型低于非HLA-C1/C1类型(31.6% vs 46.7%,P>0.05).受者KIR基因组合型AA类型低于非AA类型(20.7% vs 52.2%.P=0.011).受者KIR/供者HLA配体组合型匹配情况:肾功能稳定组中KIR2DL2/HLA-C1和KIR2DL2/HLA-C1信号匹配率较急性排斥组高(P=0.030,P=0.028).结论特定的KIR/HLA配体组合型(如KIR2DL2/HLA-C1、KIR2DL2/HLA-C1)可以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良好的供者HLA和受者KIR配型选择有利于同种异体肾移植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