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踝关节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踝部扭伤导致,临床多采用踝关节内固定术治疗,该术式虽然可以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生理结构,但不能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术后康复护理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愈后至关重要。自主突破康复法联合路径进行流程化护理能够实现自我突破,对不同情况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踝关节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患者合并斑驳食管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乙醇脱氢酶1B(ADH1B)和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因早期食管癌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血样测定ADH1B和ALDH2的基因分型,依据其碘染后的内镜特征分为斑驳食管组和非斑驳食管组,采用SPSS 27.0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83例,23例存在斑驳食管,多见于男性、饮酒、吸烟指数≥1 000者,多因素分析显示饮酒(OR=6.215,P=0.008)是其独立危险因素。ADH1B和ALDH2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斑驳食管无显著相关性,但在饮酒者中,相对于携带ALDH2 GG基因型且每日饮酒量<50 g的患者,携带ALDH2 A等位基因且每日饮酒量≥50 g发生斑驳食管的风险增加了12倍(P=0.045)。结论 饮酒是早期食管癌患者合并斑驳食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乙醛的蓄积在其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携带ALDH2A等位基因者大量饮酒将显著增加斑驳食管的发生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应密切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鳞癌合并上皮角化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鳞癌患者,依据其内镜有无白斑表现,分为2组,采集其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63例食管鳞癌患者中,有90例合并上皮角化.在所有角化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角化的比例远高于60岁以下患者,且与非角化患者相比,发生于60岁以上患者比例更高(81.11%vs 66.47%,P=0.013),且更易发生于女性(40.00%vs 21.97%,P=0.002).此外,角化患者中有吸烟史者较非角化患者多(35.56%vs 23.70%,P=0.042).在角化患者中,白斑较多较之于散在病变者,病变较大(80.77%vs 48.44%,P=0.005),病变浸润较深(M1:3.85%vs 20.31%;M2:57.69%vs 71.88%;M3:26.92%vs 4.69%;SM:11.54%vs 3.13%;P<0.001).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女性、既往有吸烟史者,早期食管鳞癌更容易合并食管角化,临床医师应对角化白斑未完全覆盖的发红区域进行重点观察,对于角化程度较严重的病变,应警惕其浸润深度可能相对较深.  相似文献   
14.
施信荣  孙斌  王亚雷 《天津医药》2019,47(6):628-631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切除治疗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共166例, 记录患者的性别、 年龄、 ESD治疗过程、 术后病理、 追加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合病理结果, 分别按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分类、 eCrua评分系统进行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结果 166例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ESD术后治愈性切除146例 (88.0%); 非治愈性切除20例 (12.0%), 其中9例追加手术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组中病变直径> 30 mm、 合并溃疡、 未分化型患者比例高于治愈性切除组 (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7 (3~33) 个月, 期间1例出现复发, 无胃癌相关死亡病例。术后eCura C级共4例, 2例局部有肿瘤残留, 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 对于符合治疗适应证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 ESD治疗是安全、 有效的。术后结合病理结果对患者进行eCura评分可以较好地评估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李锋  王亚雷 《安徽医药》2018,39(4):425-427
目的 探讨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内镜表现,及其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确诊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共10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术前胃镜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根据内镜表现和病理结果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结果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Siewert Ⅱ型占74.3%,病变位于后壁的占68.3%,小弯的占23.8%;病变形态隆起型占34.7%,凹陷型占65.3%。男女性、不同病变位置、不同病变形态间浸润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病变大小、是否黏膜发红、是否表面粗糙、是否边缘隆起及不同分化程度间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边缘隆起、分化程度低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判断,101例患者中,判断错误13例,准确率87.13%;其中,分化型癌94例,判断错误的有9例,DPS准确率达90.43%。结论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以Siewert Ⅱ型最常见,好发于后壁,以凹陷型多见。病变边缘隆起、分化程度低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独立危险因素。DPS可辅助判断分化型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6.
李锋  王亚雷 《安徽医学》2018,39(4):425-427
目的 探讨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内镜表现,及其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确诊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共10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术前胃镜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根据内镜表现和病理结果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结果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Siewert II 型占74.3%,病变位于后壁的占68.3%,小弯的占23.8%;病变形态隆起型占34.7%,凹陷型占65.3%.男女性、不同病变位置、不同病变形态间浸润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病变大小、是否黏膜发红、是否表面粗糙、是否边缘隆起及不同分化程度间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边缘隆起、分化程度低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判断,101例患者中,判断错误13例,准确率87.13%;其中,分化型癌94例,判断错误的有9例,DPS准确率达90.43%.结论 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以Siewert II型最常见,好发于后壁,以凹陷型多见.病变边缘隆起、分化程度低是影响肿瘤浸润深度独立危险因素.DPS可辅助判断分化型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亚型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的差异.方法 纳入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食管测压检查并分型,观察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特点,同时对不同亚型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①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有吞咽困难不适,伴有反流症状13例(13/24,54. 17%),I型患者伴发反流不适症状更为常见(P=0. 015);②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测压结果均为食管同步蠕动,而且均存在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升高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升高的患者有5例(5/24,20. 83%), Ⅱ型患者的食管体部近端蠕动压力和食管体部远端蠕动压力均高于I型患者(P<0.05).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学特点,对于怀疑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建议进行食管测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进行分型,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促胃液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状态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331例慢性胃炎患者,观察胃黏膜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以及不同OLGA/OLGIM分期患者的血清PG和G-17水平的变化以及ABC法各组中胃癌前状态的发病情况.结果 ①胃窦萎缩患者的血清G-17水平低于无萎缩(P =0.030),胃体萎缩患者的血清PG Ⅰ/PGⅡ比值(PGR)水平低于无萎缩(P =0.046),全胃萎缩患者的血清PG Ⅰ(P=0.036)及PGR(P=0.030)水平低于无萎缩;②胃窦肠化患者的血清G-17水平低于无肠化(P =0.021),全胃肠化患者的血清PG Ⅰ水平低于无肠化(P =0.015);③全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血清PG Ⅰ水平低于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P=0.036);④OLGA分期中血清PG 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35);⑤OLGIM分期中血清PG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18);⑥“ABC法”分组中,尽管高危组中发生胃癌前状态的患者占组内人数的比例较低危组高,但低危组中仍有50.16%的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15.96%的患者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论 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癌前状态发生风险的临床筛查指标,ABC法对早期胃癌具有筛查作用,但低危组人群仍存在发生胃癌前状态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嘌呤代谢相关基因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胃癌组织标本91例和癌旁组织标本30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胃癌嘌呤代谢相关通路中的关键基因(KGS),转录组测序筛选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运用一系列数据库,包括基因表达谱分析(GEPIA)和Kaplan-Meier绘图器,研究DEGs在胃癌患者中的独特表达和预后价值.结果 在嘌呤代谢通路上富集85个基因,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25个,上调基因15个,下调基因10个.进一步发现5个差异基因与胃癌的肿瘤分期明显相关(P<0.05).检测到有20个基因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其中磷酸二酯酶8B(PDE8B)和磷酸二酯酶9A(PDE9A)对胃癌患者的生存预测显著,风险率(HR)分别为1.87和1.58.结论 嘌呤代谢通路上的差异基因可能是胃癌潜在的预后标志物,这为寻找胃癌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