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费用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费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江苏省某医院2015年1月—2019年5月出院的脑卒中康复住院病例1813例,采用描述性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脑卒中康复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费用为(14356.82±8732.83)元,占比最高是治疗费(61.45%),其次为西药费(16.47%)、床位费(9.15%)。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天数、入院时ADL分值、有无糖尿病、有无肺部感染、支付方式是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费用中,治疗费占比最高,不同卒中类型住院费用无差别,缩短住院时间、控制血糖水平,防治肺部感染、改善患者入院时功能状况、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是控制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费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和血浆脑钠肽水平(BNP)预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观察34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A组,平均年龄70岁)的血浆BNP水平、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d、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34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B组,平均年龄71岁)比较。结果:血浆BNP水平:A组显著高于B组,(63.75±54.29)ng/L比(32.72±23.37)ng/L,P<0.01;Pd:A组显著高于B组,(69.72±25.04)ms比(28.22±14.15)ms,P<0.001;PmaxA组显著高于B组,(140.02±20.15)ms比(110.35±18.83)ms,P<0.001;LVEF:A组显著低于B组,(61.84±9.01)%比(67.72±5.18)%,P<0.05;Pmin、LAD两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BNP水平和Pd均能预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中实施房颤综合管理(ABC路径)对缺血性卒中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29例新发缺血性卒中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为病例组,匹配同期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258例为对照组。按照性别一致、年龄±2岁进行1∶2的频数匹配。比较2组病人房颤的管理情况、基础情况、临床指标、共病及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BC路径对房颤病人缺血性卒中结局的影响。结果 2组房颤管理方式,β受体阻滞剂、他汀药物、非维生素K拮抗剂使用率,血压、LDL-C水平,冠心病及既往卒中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冠心病、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DL-C后,与未抗凝管理的病人相比,抗凝管理的病人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降低63%(OR=0.37,95%CI:0.17~0.82),而ABC路径病人的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降低81%(OR=0.19,95%CI:0.08~0.47)。结论 相比抗凝管理,ABC路径有进一步减少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对72例伴有或不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血压的变异性,并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无论是否伴有LVH与正常组相比较,长时血压变异各指标均显增高,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SSD)及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在伴有LVH的患较无LVH的高血压患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脂与老年住院患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58例老年患者,其中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23例为房颤组,无房颤患者535例为对照,分析总人群、男性和女性房颤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总人群房颤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低于无房颤组(P < 0.05);按性别分组:男性房颤组的TC、LDL?C、TG较男性无房颤组显著降低(P < 0.01);上述血脂成分在女性房颤组与女性无房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校正年龄等危险因素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总人群组中TC(P=0.012)、LDL?C(P=0.017)、TG(P=0.003)和房颤呈显著负相关,在男性组中TC(P=0.006)、LDL?C(P=0.020)和房颤呈显著负相关。根据TC、LDL?C数值进行分组比较房颤相对危险度(RR)的差异,随着TC和LDL?C的升高,男性房颤的发生风险呈现先高后低;TC≥5.2 mmol/L时,RR仅为TC<3.1 mmol/L时的0.094(P=0.027);当LDL?C≥3.4 mmol/L时,RR仅为LDL?C<1.8 mmol/L时的0.074(P=0.014)。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具有较低的TC、TG和LDL?C水平,较高水平的TC、LDL?C与较低的男性房颤风险相关,女性房颤的发生与血脂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对72例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应用心律平(n=42)和双异丙吡胺(n=30)治疗及预防复发,平均剂量分别为420±198mg/d和412±186mg/d,随访3~24个月,两组即刻复律与近期(6个月内)预防复发疗效相似(总有效率分别为74.5%、69%和70%、53.3%,P值均>0.05),远期(12~24个月)疗效心律平组明显优于双异丙吡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1.9%和33.3%,P<0.05).心律平组副作用发生率为14.3%,显著低于双异丙吡胺组的43.3%(P<0.01),但均无严重的毒副反应和发生新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BNP水平与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性;比较老年人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短期治疗前后BNP的变化.方法 把所有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血浆BNP水平,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观察BNP水平与LA、LVEF、LVEDD的相关性.观察组短期正规治疗3天后复查心脏超声和BNP浓度,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观察组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BNP值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r=0.758,P<0.01,与LVEF值(%)呈负相关,r=-0.779,P<0.01.③短期治疗后BNP水平显著下降,P<0.01,但LVEDD和LVEF无明显变化,P>0.05.④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的BNP水平远远高于存活者,P<0.01.结论 BNP测定是评价老年人重度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熊亚晴 《江苏医药》1999,25(4):292-292
非诺贝特是第二代苯氧芳酸类降脂药。新剂型微粒化非诺贝特吸收率高,血药浓度稳定,生物利用率较高。本研究观察了微粒化非诺贝特(力平脂)治疗单纯性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高脂血症患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40~78岁,平均59.6岁。其中混合性高脂血症(fo型,TC>595mmol/L,TG>226mmol/L)19例,单纯性高甘油三酯(TG)血症(IV型,TCwt595mmol/L,TG2226mmol/L)24例。所有患者近一个月内未服用降血脂药物,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未控制好的糖尿病、甲状腺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南京市健康体检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南京市部分医疗机构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者1397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5.2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1.31%vs.4.95%)(P<0.01)。FBG调节受损人群占5.08%。糖尿病患者患病知晓率为81.20%,无性别和文化程度差异(P>0.05)。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年龄大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高文化程度是糖尿病发病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糖尿病家族史、BMI、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南京市健康体检人群糖尿病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对72例伴有或不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血压的变异性,并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无论是否伴有LVH与正常组相比较,长时血压变异各指标均显著增高,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及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在伴有LVH的患者较无LVH的高血压患者相比显著增高.结论 血压变异性增高是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一个特征,长时血压变异与LVH有一定关系,理想的抗高血压治疗也应降低BP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