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复合材料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内源性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用兔作为实验动物造成双侧股骨髁间窝全层软骨缺损,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rhBMP2/PVP组、bFGF/PVP组、rhBMP2/bFGF/PVP组、PVP组)进行缺损修复,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8周rhBMP2/bFGF/PVP组软骨缺损已基本修复,12周时软骨修复更加光滑、完整。其余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不如rhBMP2/bFGF/PVP组。结论BMP具有诱导形成软骨的活性,与bFGF的复合物能增强软骨细胞增生,较单独应用BMP效果好,是生物学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62.
1 临床资料 女,44岁.因进食时胸骨后梗噎感并逐渐加重3年入院.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无颈静脉怒张、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相似文献   
63.
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具有靶向、高效、安全、低免疫原性和制备简单等许多优点。简要综述了受体介导基因转移的主要类型、影响受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因素和提高基因转移效率的策略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64.
自1985年以来,再次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82例。经1a以上随访82例,优良71例(86%),进步6例(7%),差5例(6%)。分析再次手术原因是初次手术术式选择不当、术中检查不仔细、切除不彻底、康复不正确和术前诊断不准确。我们认为医源性因素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2例,女30例。首次手术年龄21~62岁,平均38例。再次手术年龄24~59岁,平均40岁。2次手术间隔38d~8a,平均13个月。初次手术开窗法56例,半椎板切除法20例,全椎板切除法6例。发病原因:初次手术失败48例,腰部扭伤、摔伤、劳累等诱因33例。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由于再次手术复杂、困难大,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位置,再次手术前行脊髓造影12例,CT检查72例,MRI检查35例。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比较SD大鼠在骨折合并脑外伤以及在单纯骨折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变化;探讨VEGF和PDGF在大鼠骨折合并脑外伤后的加速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难治性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4只大鼠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脑外伤组)、C组(骨折组)和D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其中A组12只,B组56只、C、D组各68只。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术后分别于1 d、4 d、1周、2周、3周、4周和5周将B组、C组及D组大鼠各处死8只,在距离骨折断端大约1 cm处截取骨痂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4周、5周时C组和D组处死的大鼠需进行X线摄片。C组和D组大鼠于术后6周各处死12只,进行X线摄片,并取整根桡骨进行生物力学实验,A组大鼠于实验开始后1周处死,并取整根桡骨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1)X线观察:C组:4周和5周时,骨折线较清晰,有少量骨痂形成。6周时,骨折线模糊,仍隐约可见。D组:4周时,骨折线较清晰,5周时,骨折线模糊,6周时骨折线消失,骨折基本愈合。2)生物力学实验:6周时,D组桡骨可承受的最大负荷与A组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DGF:C组PDGF表达从1 d开始出现,2周左右达到高峰;D组PDGF表达从1 d开始出现,1周时接近高峰,2周达到高峰。在1 d、4 d、1周时,D组PDGF表达较C组显著增高(P<0.01)。C组VEGF表达从1周开始出现,持续到3周左右达高峰;D组VEGF表达4 d开始出现,2周达高峰,并持续到3周左右。在4 d、1周和2周时,D组VEGF表达较C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根据X线观察结果及生物力学实验结果,D组大鼠骨折愈合速度快于C组。2)单纯骨折后2周左右为PDGF的表达高峰,脑外伤合并骨折后1~2周为PDGF的表达高峰。单纯骨折后3周左右为VEGF表达的高峰期,脑外伤合并骨折后2~3周为VEGF表达的高峰期。其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3)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这可能与大鼠体内生长因子,特别是VEGF和PDGF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66.
我院于 1996~ 1999年共施行乳腺癌根治术 10 8例 ,其中横切口乳腺癌根治术 5 3例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 5 3例中 ,年龄 18~ 76岁 ,平均 4 8岁。肿块部位 :中央 10例 (19% ) ,外上象限 2 7例 (5 1% ) ,外下象限 9例 (17% ) ,内上象限 5例 (10 % ) ,内下象限 2例(3% )。肿块直径最大 11cm ,最小 1.5cm ,平均 3.6cm。临床分期 :Ⅰ期 2 0例 (38% ) ,Ⅱ期 2 6例 (49% ) ,Ⅲ期 7例 (12 % )。本组均行Halsted手术。2 方法  切口取Stewart横切口 ,内侧达前正中线 ,外侧于腋中线和腋前线之间 ,梭形切缘距肿块边…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的体外获取方法、生物学鉴定以及新型靶向性非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在BMSC中的瞬时转染和表达,为下一步的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培养法获取BMSC,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B rdU标记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和生长状况,免疫组化观察其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固相合成法合成含RGD肽K16GRGDSPC(K16-RGD)。以K16-RGD为载体介导TGF-β1基因转染兔BMSC,免疫组化检测其瞬时转染和表达效率。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在第10~12代以前生长性状稳定,增殖能力强。免疫组化检测兔BMSC表达CD90、CD44,但不表达CD34、CD45、CD11b和层黏连蛋白Lam in ine。与全血培养法相比较,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的BMSC纯度更高。K16-RGD介导TGF-β1基因瞬时转染效率可达(21.6±4.3)%。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成分较为单一,具有干细胞特性;TGF-β1基因能在BMSC中转染和表达,为下一步利用BMSC、K16-RGD和TGF-β1基因进行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肾上腺髓质素(AM)在大鼠损伤脊髓中的表达及甲基强的松龙(MP)干预对AM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Allen's WD法制成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免疫组化观察脊髓损伤后AM表达的变化;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情况.观察MP干预对脊髓损伤后AM表达、神经功能和组织学的影响.设假手术组、脊髓损伤非MP干预组(非干预组)作为对照.结果 免疫组化各组中均有AM的表达,其中假手术组AM持续低表达;MP组及非干预组AM表达增高,8h均达峰值,以后渐低,但伤后3d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MP组AM表达于伤后8 h、1 d、2 d、3 d高于非干预组(P<0.05),3组间在伤后2 h、6d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形态学显示假手术组无明显异常,MP组病理变化轻于非干预组.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非干预组和MP组(P<0.01),MP组伤后3 d,6 d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 AM表达增高可能是脊髓损伤自身保护机制之一.通过药物上调AM的表达可起到保护脊髓的作用,这为AM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机器人引导脑室分区穿刺引流术治疗重型脑室内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百色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机器人引导脑室分区穿刺引流术治疗的23例重型脑室内出血患者(试验组), 以及接受机器人引导双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的19例重型脑室内出血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 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内血肿残余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30 d内死亡率、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术后24 h内血肿残余量明显更低[(8.854±3.519) mLvs. (5.668±2.873) mL], 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更短[(6.580±1.981) dvs. (4.910±2.763) d], 术后6个月内脑积水发生率明显更低(42.105%vs. 8.696%), 术后6个月时GCS评分及ADL评分明显更高、NIHSS评分明显更低[(8.790±2.898)分vs.(...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3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9个月。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侧方型突出25例,旁中央型突出5例。均采用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VAS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55~135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5~30ml,平均12ml。术后第二天戴腰围下地行走。1例术后患侧膝反射减弱;1例术后腰痛缓解,出院后腿痛加重,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缓解。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腰痛、腿痛VAS由术前的平均6.5分、8.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时的1.9分、1.5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由术前平均77.38%下降至术后6个月时的平均19.09%。根据Mac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优10例(33.3%),良16例(53.3%),可3例(10%),差1例(3.3%),优良率86.6%。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