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参与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20只C57 BL/6小鼠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暴露组,建立6000 m高原低氧模型,造模成功后收集两组小鼠粪便、血液和近端结肠组织。采用16S rDNA测定粪便中肠道菌群结构;检测小鼠血液生化指标;HE和PAS染色观察结肠肠道黏膜结构的改变;RT-qPCR测定结肠组织ZO-1、Occludin、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小鼠血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显著升高,高原低氧模型建模成功;16 SrDNA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紊乱、多样性下降,黏蛋白降解菌艾克曼菌,普雷沃氏菌、梭状芽胞杆菌XVIII等致病菌含量上升,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罗斯氏菌、Odoribacter菌、Lachnospiracea菌、Butyricicoccus菌和欧氏菌等益生菌含量下降;HE和PAS染色结果显示结肠组织上皮连续性中断、腺体萎缩、隐窝变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肠道结构损伤且黏膜屏障破坏;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 ZO-1 mRNA表达水平下降,进一步暴露组小鼠肠道黏膜受损,炎症因子IL-6和TNFα 的mRNA表达量上升,可能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 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肠道损伤可能与肠道菌群改变有关。肠道菌群紊乱、多样性下降,致病菌相对丰度上升,益生菌相对丰度下降,菌群的这些改变造成肠道黏膜损伤,引起肠道炎症,进而出现肠道损伤,最终导致高原肠道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 C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在军事劳动卫生学教学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24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12)和试验组(n=112)。在军事体力劳动影响心血管功能相关内容授课时,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LBL模式,试验组采用CBL结合LBL教学模式。课堂授课结束后,采用随堂测试成绩对比分析和学生问卷调查形式评价授课效果。 结果 CBL结合LBL组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CBL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显著高于传统的LBL模式,对“提高学习兴趣”等10项授课效果指标表现出更高的认可率(9项 P<0.01,1项P<0.05)。 结论 在军事体力劳动影响心血管功能相关内容教学中采用CBL结合LBL模式,可以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考试成绩,是军事劳动卫生学教学模式研究中值得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孕期铅暴露对子代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饮用0.02%醋酸铅水溶液建立大鼠孕期染铅模型,正常饮水为对照组,21 d新生鼠为研究对象,各组12只。检测血铅,利用Morris水迷宫分析系统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通过高尔基(Golgi)染色方法观察海马CA1及DG区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铅暴露组P21新生鼠血铅为31.75±4.83μg/dl,显著高于对照组P21新生鼠(0.96±0.17μg/dl,P<0.01);铅暴露组子代大鼠在定位航行实验中的上台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CA1区锥体细胞和DG区颗粒细胞的树突棘以蘑菇型和细长型树突棘为主,铅暴露后树突棘主要以粗短型为主。铅暴露组子代CA1和DG去树突棘的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期铅暴露对子代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可能与海马区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变化和密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Seminar-案例教学法在《寒冷暴露对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影响》教学中的效果。 方法 在“寒冷暴露对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对空军军医大学2016级预防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进行Seminar-案例教学法的尝试,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 结果 实施Seminar-案例教学法的考试成绩、优良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Seminar-案例教学法组对《寒冷暴露对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影响》的教学满意度较高。 结论 Seminar-案例教学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而且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较,学生《寒冷暴露对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影响》的成绩以及对于Seminar-案例教学法的满意度都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大鼠嗅神经鞘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同种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通过差速贴壁法获得较高纯度的嗅鞘细胞,在接种培养后的9~12d,收集并制备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与纯化培养第3代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诱导分化后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分化结果。[结果]发现大鼠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同种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在72h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MAP-2和GFAP阳性细胞的比率分别为55%、23%。[结论]大鼠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有明显的诱导同种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脉冲式电磁辐射辐照大鼠视网膜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脉冲式电磁辐射(EMR)辐照后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变化特征.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和实验组(EX),实验组按辐照后2,12,24及72h分组,每组6只,进行视网膜光镜和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光镜:实验组中2,12及24h组均可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细胞核出现核质不均匀,核边界不清,内核层细胞核也有同样改变;电镜:实验组中2,12及24h组视网膜各层均出现线粒体肿大,内质网空泡样变,以24h组最为严重,72h组仅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出现轻度线粒体肿大,内质网扩张.结论:大鼠脉冲式电磁辐射辐照后24h内对视网膜各层均可引起结构改变,72h后结构改变有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27.
传统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造性和探索性,难以体现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和价值性。生命健康已然成为全球化问题,加速了传统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文章分析了传统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基于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教育理念,从实验教学目标、理论知识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考核体系四个方面内容提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8.
Vit.C,E对60Co γ线照射家兔血清和肝脏SOD和MDA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Vit.C,E对^60Coγ线照射家兔的保护作用以及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中国本兔随机分为12组,每组5只,Vit.C5组iv,剂量分别为10,20,40,80和160mg.kg^-1.Vit.E油剂ig5组,剂量分别为5,10,20,40和80mg.kg^-1,第3日进行^60Coγ线(4.5Gy)照射家兔,每5日处死,剖腹取肝脏和腹腔静脉血,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催化活必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辐射动物补充Vit.C和Vit.E组的肝SOD的催化活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Vit.E的作用更明显,呈现了一定剂量效关系,各Vit.C组肝脏MDA的含量变化不显著(P>0.01),但血清MDA的含量轻微下降,各Vit.E组肝脏和血清中的MDA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且呈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单独使用Vit.C的抗氧化作用,有时还会加重损伤;单独使用Vit.E具有一定的SOD活性保护和MDA清除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对外周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则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用于脊髓全横断的动物模型,常遗有部分未损脊髓组织,局部脊髓损伤范围很大,尤其是破坏了的血运扩大了继发性变性,造成了复杂的局部病理变化,致使难以分析治疗性脊髓伤区内移植的疗效。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还原论式的脊髓横断模型,本实验设计了一种切割辅以吸除的方法,可以在局部造成平均约0.6mm的清洁横断区,同时保存脊髓腹、背动脉及脊髓背静脉的大鼠脊髓横断模型,并用H.E.染色法、神经丝(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生物素化的葡萄糖胺(BDA)的追踪方法检验损伤区及其两侧脊髓的组织反应。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内血管的变化及其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关系。方法通过单宁酸-氯化铁灌注,结合形态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大鼠脊髓以及挤压损伤后0h、24h、72h.1周、2周、4周时的血管形态及其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关系。结果正常脊髓血管形态清晰,可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突起附着于血管壁上;脊髓损伤后0h损伤区血管连续性中断,未见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72h时损伤区出现血管;1周时损伤区内血管数目较多,可见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2周时损伤区空洞形成,周围可见少量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附着于血管;4周时损伤区内围绕空洞的血管交错排列,与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突起形成广泛关联。结论脊髓损伤后72h内推测是治疗脊髓损伤后损伤区组织缺血的有效时间窗,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血管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