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51.
52.
鼻前庭囊肿26例64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鼻前庭囊肿的CT表现,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共发现28个病灶,单侧24例,双侧2例;病灶最大径(1.8±0.4)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38±18)HU;邻近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受压凹陷改变。结论 CT检查可显示鼻前庭囊肿的位置、大小、数目,以及有无合并症,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3.
目的总结创伤性肺假性囊肿(PPP)的胸部CT影像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PPP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7例;年龄5~70岁,平均年龄30.7岁。行系列胸部CT检查:32例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4螺旋CT扫描仪;11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螺旋CT扫描仪。结果 43例患者共发现74个PPP,分布于胸壁下(n=48)、脊柱旁(n=12)、叶间胸膜旁(n=10)、肺韧带旁(n=2)及上纵隔旁(n=2)的肺组织内;大部分PPP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不规则形或长椭圆形。比较不同形态的PPP大小与分布显示:圆形或类圆形PPP最大径显著小于另外2组(P〈0.05),不规则形多分布于胸壁下而长椭圆形则常见于脊柱旁。结论 PPP形态与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是由不同的损伤机制所造成。多排螺旋CT并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可更好地观察PPP的形态。  相似文献   
54.
55.
分析了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工作中学科馆员学术信息推送及信息素养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以军事医学科学院某所为试点开展的RSS订阅个性化产品的具体内容及用户反馈效果,提出了建立研究室个性化RSS账户、将RSS订阅内容部分嵌入学科服务平台等继续深化RSS学术信息推送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6.
对我院2004-2005年经过计算机摄影(CR)检查并经过随访的30例影像资料,并结合以往的文献,总结分析再探讨螺旋CT(SCT)在膝关节及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al weight imaging,DWI)基础之上,通过双指数模型得出相关参数,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同时反映组织内水分子自由扩散和微循环血流灌注信息。近年来,IVIM逐渐应用于各系统疾病研究,尤其在脑、肝脏等肿瘤中取得了初步成果,展现出良好的临床价值。作者就IVIM成像原理、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8.
目的运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心肌重构进行动态监测,以发现心室重构的规律性和异质性。材料与方法选用50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根据心肌梗死术后1、2、4、8周及16周分为5个亚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7只,实验组存活33只。将离体兔心脏标本进行3.0 T 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值,动态观察DTI指标的演变过程。结果 (1)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之后梗死区FA基本稳定,而边缘区FA小幅度升高至8周时稳定。(2)在术后4周内,梗死区MD呈迅速明显上升趋势而边缘区MD渐进性轻度升高,两者均是在第4周时达高峰。之后梗死区MD基本稳定至8周,在第16周时有小幅度下降。边缘区MD在第8周时轻度下降,之后稳定。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心梗后第1周内,梗死区和边缘区组织重构最为迅速且明显,在第4周时重构达高峰,即组织破坏最为严重,心梗长达8周后重构基本稳定。DTI能够揭示心室不同区域重构的规律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1病例报告女,12岁。因下腹痛4 d来诊,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疼痛,呈渐进性加重,无其他伴随症状。查体:盆腔下部扪及一包块,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未见异常。B超检查:膀胱后方探及一囊性低回声包块,内回声不均,子宫未见异常,宫腔未见积液改变,疑为盆腔囊性占位。次日螺旋CT扫描:膀胱后方一囊性低密度灶,最大截面约50 mm×45 mm,密度不均匀,CT值25~30 Hu,MPR重建见病变呈纵向椭圆形,上连子宫,下达盆底,子宫升高。CT诊断:阴道积液扩张,考虑处女膜闭锁经血潴留所致。妇科检查:处女膜向外略膨隆,表面紫蓝色,肛诊扪及阴道囊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Jak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7组:创伤即刻(B组)、血栓形成前期(C组)、高峰期血栓形成(D组)、高峰期血栓不形成(H组)、血栓消退期(E组)、血栓不消退(F组)和血栓不形成(G组),在相应时相点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各组大鼠总RNA,用Genechip Rat Genome430 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表达,并分析Jak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Jak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中Cytokine R、STAT、PI3K、AKT、SOCS、CycD等关键基因均呈下调,调控着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结论:Jak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可能是调控血栓的生物学状态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