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3篇
医药卫生   12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对采自中国南海海域海绵Jaspis stellifera中异臭椿型萜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和重结晶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Jaspis stellifera氯仿层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23-dihydrostellettin B(1)、isogeoditin A(2)、stellettin A(3)、stellettin B (4)、jaspolide B(5).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的异臭椿型萜类成分.  相似文献   
42.
研究转筋草Pachysandra terminalis化学成分.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HPLC色谱等分离色谱法分离纯化转筋草中的化学成分,采用NMR和质谱等有机波谱学方法鉴定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从转筋草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鉴定为2-甲基-3-亚甲基-1,2,5-戊三醇(1),4-甲基-3-亚甲基-1,2,5-戊三醇(2),4-甲基-3-亚甲基-1,2,5-戊三醇-5-O-β-D-吡喃葡萄糖苷(3),4-甲基-3-亚甲基-1,2,5-戊三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R,8’R)-(+)-落叶松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5).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3.
山胡椒抗肿瘤转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山胡椒Lindera glauca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转移活性.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HPLC制备色谱等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山胡椒中的化学成分;采用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进一步以Tran-swell趋化实验方法测定化合物抗肿瘤转移作用.结果:从山胡椒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樟苍碱(1),N-甲基樟苍碱(2),瑞枯灵(3),紫堇碱(4),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5),N-顺式阿魏酸酪酰胺(6),芒籽香碱(7),降异紫堇定碱(8),[9,9,9-2H3]-(1S*,3S*,4S*,8S*)-p-Menthane-3,8-diol(9),[9,9,9-2H3]-(1S*,3R*,4S*,8S*)-p-Menthane-3,8-diol(10).抗肿瘤转移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2,4,5,7和9均有明确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其中化合物1,4和5的抗肿瘤转移活性较强.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5的抗肿瘤转移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44.
目的 : 研究膜荚黄芪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膜荚黄芪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2’-O-β-D-吡喃葡萄糖苷(1),3’,4’-二甲基异黄烷(2),芒柄花素(3),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4),毛蕊异黄酮(5),(6aR,11aR)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6),(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7),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8)。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5.
樊晔  吴潇然  聂江平  秦楠    段宏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9,(4):313-315319
目的:新型手性紫罗兰酮生物碱衍生物Ion-31a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具有抗转移作用,原有文献报道该化合物的产率很低。该文旨在对Ion-31a合成路线进行优化,以提高产率为深入进行新药研究提供大量化合物。方法:以洋葱假单胞菌中获取的脂肪酶为酶促拆分剂,通过酶-化学拆分法代替原路线的结晶拆分法获得光学纯中间体8,通过优化α-β不饱和酰胺的还原方法提高关键中间体11收率。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减少最后一步副产物的生成提高Ion-31a的产率。结果:用酶促拆分法代替结晶拆分法使中间体8的光学纯度和产率显著提高;中间体11经雷尼镍催化氢化和四氢铝锂两步还原产率明显提高,最后一步制备Ion-31a时通过减少副产物提高其产率。结论:通过建立新的合成路线提高了中间体8和11的产率,结合优化后的反应条件将抗肿瘤转移先导化合物Ion-31a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其收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46.
转筋草中的酚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转筋草Pachysandra terminalis中的酚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HPLC制备色谱等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转筋草中的化学成分;采用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进一步通过DP-PH法评价各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转筋草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9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香草醛(2),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3),丁香醛(4),水杨酸(5),对羟基苯甲酸(6),阿魏酸(7),2,3,4-三羟基苯甲酸(8),原儿茶酸(9)。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9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7~9在50μmol.L-1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87.8%,97.8%和92.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雷公藤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色谱柱:Kromasil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0.1%磷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5℃,检测波长267nm,分析时间80min;流速1.0mL·min-1,测定10批药材的色谱图,确立标准指纹图谱。结果指纹图谱标出雷公藤药材的29个共有峰,以化学对照品结合HPLC-MS鉴定了其中18个峰。结论该分析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较好,为雷公藤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委陵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ToyopearlHW-44、SephadexLH-20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委陵菜的乙酸乙酯层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quercetin-3-O-α-L-arabinofuranoside,Ⅰ),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side,Ⅱ),山柰酚-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kaempferol-3-O-α-L-arabinofuranoside,Ⅲ),山柰酚-3-O-β-D-(6-O-cis-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6-O-cis-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Ⅳ),山柰酚-3-O-β-D-(6-O-trans-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6-O-trans-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Ⅴ),4′,5,7-三甲氧基-黄酮醇(Ⅵ),布卢姆醇A(blumenol A,Ⅶ),dihydrosyringenin(Ⅷ),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Ⅹ)。结论化合物Ⅰ~Ⅷ为首次从委陵菜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委陵菜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49.
目的:对中药艾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和重结晶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艾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7,3’-三羟基-3,6,4’-三甲氧基黄酮醇(矢车菊黄素);(2)5,3’-二羟基-3,6,7,4’-四甲氧基黄酮醇(紫花牡荆素);(3)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异泽兰黄素);(4)5,7,4’-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棕矢车菊素);(5)东莨菪内酯;(6)对羟基苯甲醛。结论:化合物1~2和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初步探讨2种化合物YD383、YD439对JAK/STAT6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机制。方法:将不同剂量的化合物YD383和YD439加入对数生长期的BJAB细胞作用30min,终浓度为20μg/L的白细胞介素(IL)-4共同孵育3h后,收集细胞并加入PE标记的鼠抗人CD23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群体CD23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化合物YD383和YD439均能降低由IL-4诱导的BJAB细胞CD23分子的表达,且随着化合物剂量的增大,CD23分子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2种化合物各自不同的剂量组间CD23分子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合物YD383和YD439对IL-4诱导的CD23分子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