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4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7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创伤是体表或体内伴有组织破坏和丧失的组织联系离断,可因机械性、温热性、炎性或缺血性损伤引起。紧随其后的复杂的组织再生过程即创伤愈合。此过程有规律性的时间顺序、组织和细胞的特异性、复杂的信号物质和调节物质网络,以及各种各样的创伤愈合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大多数癌患者仍然是死于肿瘤的转移。对于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如今已了解得越来越多,因而有望作出新的治疗策略。原发性肿瘤形成子瘤是一个复杂的、由一个个互不相关的步骤组成的系列过程,其中的每个步骤对于转移的形成,都是有限制作用的,即若切断其中的任一步骤,肿瘤的转移就将被阻止。这是对迄今已知的肿瘤转移的各个步骤一个概括,并从而指出了今后肿瘤治疗的新途径。 转移过程的第一步是,癌细胞通过肿瘤组织中细胞与细胞间粘附的松解而脱离出来,然后通过溶蛋白过程而侵入周围的细胞外基质,再进入血管及  相似文献   
13.
14.
DieUnterscheidungzwischenvitalundpostmortalverursachtenVerletzungenistimZusammenhangmitgerichtlichenObduk-tioneneinehufigerec...  相似文献   
15.
运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接种乙肝病毒(HBV)和不接种病毒的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动态对比观察,发现接种HBV6小时的细胞,胞浆出现不同程度空泡变和髓样变性,24小时细胞体积缩小,表面膜破裂,线拉体和内质网变性,核染色质均质化,72小时有较多细胞表面突起消失,还出现细胞坏死、崩解和核固缩不可逆性病变,经1、2和3周观察,细胞病变加重,与同期对照细胞超微结构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两种电镜观察结果一致显示,乙肝病毒有直接致细胞病变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一个70kg体重的男子,其总面积约相当于6个网球场那么大,其总重量约1800g,比肝脏还重。它处于血液与血管平滑肌层之间的重要位置,在调节血管壁张力与血管生长、血小板聚集、凝血以及单核细胞粘附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成人皮肤与软组织的良性与恶性间叶性肿瘤中,呈脂原性分化者约占20%,为数量上最大的一组肿瘤。除较长时间以来已知的和业已定性的瘤种,如脂肪瘤、脂母细胞瘤、血管脂肪瘤、血管肌脂瘤、髓脂肪瘤、蛰伏脂瘤和梭形细胞及多形细胞脂肪瘤,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脂肪肉瘤等外,近年来又报道了一系列“新的”类型,与此有关的新知识,对于所遇脂肪瘤性肿瘤进行正确的临床病理和预后归类,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对其临床形态学、细胞发生学与分子病理学所见之相互关系的研究,对理解此组肿瘤的生物学很有帮助,并可据此(至少部分地)修订此类肿瘤的分类.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测定了慢性血吸虫病家兔(n=11)肝组织的SOD活性,观察了肝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病兔组肝SOD活性为2113U/g,明显低于正常组(n=7)的4162U/g(P<0.01).透射电镜发现,病兔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肝窦内皮细胞崩解、破裂,窦壁粘附有自细胞,并使窦腔狭窄。研究结果表明,自由基反应可能是引起血吸虫病肝超微结构破坏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19.
20.
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与黑质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及其形态学特点。方法:通过PD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观察、TUNEL法、HE染色、Nissl染色、电镜方法,观察模型成功后1d,7d,14dPD大鼠行为,形态学变化,结果:PD大鼠旋转圈数无明显变化,凋亡细胞,尼氏细胞逐渐减少,超微结构损伤逐渐加重,结论:PD大鼠旋转行为变化是有其病理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