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3篇
医药卫生   4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6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技术和管理。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51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27例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方法。结果全组27例中22例顺利脱机,2例延长辅助时间后顺利脱机,3例停机困难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死亡2例。结论迅速建立体外循环,改良体外循环技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等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体外循环质量。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总结应用超微创矫形钢板治疗复发性漏斗胸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2017年12月126例采用自主产权的超微创矫形钢板治疗复发性漏斗胸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对术前术后的Haller指数及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6例患者矫形效果满意,均痊愈出院。其中8例置入两根钢板,2例术后出现钢板移位,再次手术后效果良好,88例已经行钢板拆除术,未再次复发。外观明显改善: Haller指数从术前的4.83±0.76改善成术后的2.38±0.91。肺通气功能改善明显: FEV1从术前的(53.9±8.18)%改善成术后的(76.4±6.73)%。结论 应用超微创矫形钢板治疗复发性漏斗胸,联合肋间固定加强,可有效改善胸廓形态,解除压迫,改善肺功能,安全便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4.
目的总结三尖瓣前瓣扩大技术在15岁及以下儿童再次三尖瓣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初步探讨三尖瓣前瓣扩大技术的应用指征、手术技巧等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再次三尖瓣成形术中行三尖瓣前瓣扩大技术的2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8.7(5~15)岁。术中使用人工心包补片扩大三尖瓣前瓣叶。术后以华法林抗凝治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结果全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87~132(98.5±3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6~97(68.40±23.78)min。院内死亡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各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随访5个月~10年,平均3.5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有6例患儿出现轻-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余患儿三尖瓣功能良好,无再次手术,无抗凝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需要再次行三尖瓣手术的患儿应用三尖瓣前瓣扩大技术,围术期及术后密切治疗,能取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65.
肺部隐球菌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37岁。咳嗽、头痛、发热 14天。体检无阳性体征。胸部 X线片及胸部 CT示右肺上叶占位病变 ,头颅 CT未发现异常。入院诊断为右肺上叶肺癌 ,于 1999年 6月 3日行右侧开胸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上叶尖后段 ,大小3cm× 6 cm× 7cm,质地中等 ,肿块与胸壁紧密粘连 ,行  相似文献   
66.
肺部隐球菌病伴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 男,37岁。咳嗽、头痛、发热半月。查体无异常发现。X线胸片及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性病变,头颅CT未发现异常。诊断为右上肺癌。于1999年6月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上叶尖后段,3cm×6cm×7cm大小,质地中等,肿块与胸壁紧密粘连,遂行右上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右上肺隐球菌病。术后第2d病人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呈椭圆形,予以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示隐球菌阳性,真菌涂片查见大量隐球菌,培养为新生隐球菌,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给予大扶康、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口服5-Fc,每周2…  相似文献   
67.
巨大左心室病人心脏瓣膜手术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巨大左室(舒张期末直径,EDD>7.0cm)病人心脏瓣膜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114例巨大左室病人心脏瓣膜手术的随访资料.全组术前平均左室收缩期末直径(ESD)(5.91±0.57)cm,EDD(8.15±0.62)cm.手术施行二尖瓣置换(MVR)和(或)二尖瓣成形术(MVP)(MVRP)28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55例.结果 随访0.5~9年,累计随访344病人-年,失访13例,随访率为88.60%.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59%病人-年,其中出血、栓塞和人工瓣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0.58%病人-年、0.87%病人-年和0.29%病人-年.晚期病死率为3.48%病人-年.DVR组显著高于MVRP组和AVR组(P<0.05).术后1、3、5和8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17%病人-年、88.66%病人-年、84.5%病人-年和84.5%病人-年,MVRP组和AVR组显著优于DVR组(P<0.05).长期生存89例,心功能Ⅰ级68例、Ⅱ级15例和Ⅲ级6例.结论 加强术后随访期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和心功能支持,有助于提高巨大心室病人心脏瓣膜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8.
探讨法乐四联症合并一例肺动脉缺如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后处理。方法四联症合并一肺动脉缺如7例,2例因左室或周围肺动脉发育不而先行体肺分流术,术后6个月及8个月再行矫正术。矫正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用带单瓣的心包片跨瓣环加宽右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69.
在建立家兔心肌梗死模型的基础上,以基因重组人血管生长素衍生物Asp116His于血心肌边缘部作心肌多点注射。术后8-10天取注射点心肌切片作HE染色、VB染色及Ⅷ因子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术后18-20天,做非选择性冠脉造影。病理学检查,可见心肌间质内大量小血管结构,毛细血管明显增多,冠脉造影,示有侧支血管形成。本研究首次证实血管生长素衍生物Asp116His在心肌作用局部可引起明显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0.
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瓣膜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提高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与心瓣膜手术的疗效 ,降低死亡率 ,总结手术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方法  2 4例患者中 ,二尖瓣病变 11例 ,主动脉瓣病变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 10例。 1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另 6例为心瓣膜手术中发现左冠状动脉开口有阻塞 ,急症行 CABG。全组行二尖瓣成形术 2例 ,二尖瓣置换术 9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 10例 ;移植 1支血管 7例 ,2支 11例 ,3支 6例。 结果 术后早期 (30天内 )死亡 2例 ,分别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 2 2例 ,随访时间 8个月~ 7年 ,晚期死亡 1例 ,其余 2 1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心功能 (NYHA分级 ) 级 15例 , 级 5例 , 级 1例 ,心绞痛消失 7例。 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疾病并存时 ,应同期施行CABG和心瓣膜手术 ,彻底纠正心脏病变。术中加强心肌保护 ,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 ;术后妥善处理心、肾等器官功能衰竭 ,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