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位于硬脊膜外的血肿压迫脊髓,从而产生较严重的症状。一般急性起病,发生原因可能与血管畸形有关,多数原因不明,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急症[1]。临床表现为突然的颈背部疼痛、双下肢麻木和迟缓性瘫痪,要求及时诊断和治疗。 MRI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血肿持续压迫脊髓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及时确诊和早期手术干预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我们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5例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治疗结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7年1月~2008年底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323例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术后视力和内分泌的变化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术后视力及视野好转率达94%,内分泌症状改善达82.5%.肿瘤全切率76.8%,次全切除15.9%,大部切除7.3%.结论: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乖体腺瘤疗效满虑,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术后康复时间短、手术死亡率低等优点,可作为垂体腺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3.
神经外科监护室昏迷病人医院内感染76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监护室昏迷病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神经外科监护室123例昏迷病人中76例医院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60岁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1.05%,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28.95%(P〈0.05);下呼吸道、泌尿系、中枢、胃肠道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2.63%、30.26%、6.58%、10.53%;基础疾病中,重症颅脑损伤、脑出血昏迷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3.42%、52.63%。结论: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和吸烟有关。应加强神经外科监护室病人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改善环境因素,认真遵守无菌原则,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是预防监护室昏迷病人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4.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13例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13例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1995-01~2003-03期间住院治疗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同期住院治疗的1574例颅脑损伤患中,有113例(7.2%)患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因迟发性颅内血肿入院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18例(15.9%).中残29例(25.7%),重残25例(22.1%),植物生存17例(15.1%),死亡24例(21.2%)。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有其明确的临床特点和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及早发现,及时手术抢救治疗,能显改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预后。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按组织学改进的Marmarou等的自由落体法建立弥漫性脑轴索损伤模型,将SD大鼠21只分为损伤组和对照组,损伤组大鼠于伤后不同时间点灌注、取材,随后行常规HE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检测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神经元的表达。对照组仅行头皮切开。结果大鼠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抑制和抽搐。损伤大鼠脑组织大体病理学检查见皮层、胼胝体、脑干等部位的脑挫伤灶。在DAI后半小时始,脑组织内各结构逐渐出现β-APP阳性表达,在伤后24h达高峰,伤后24h轴索断裂征象最为常见。结论成功复制了自由落体致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DAI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轴索损伤常见部位在脑干、胼胝体和大脑皮层。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即有增加,增加趋势呈波动性,β-APP作为反应蛋白有望用于检测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survivin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不同级别脑膜瘤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脑膜瘤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56.6%(30/53),并随分级增高表现为逐级增高的趋势,脑膜瘤Ⅱ级与脑膜瘤Ⅰ级相比,χ2=8.873,P<0.01,脑膜瘤Ⅲ级与脑膜瘤Ⅰ级相比,χ2=11.793,P<0.01,但脑膜瘤Ⅲ级与Ⅱ级相比,χ2=2.365,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MVD在脑膜瘤Ⅰ级中计数为(18.98±8.34),Ⅱ级中计数为(26.48±10.35),Ⅲ级中计数为(38.91±12.95),呈逐级增高趋势,MVD在不同级别脑膜瘤中的表达值具有显著差异。survivin蛋白表达阴性组的MVD(16.34±6.72)值明显低于survivin表达阳性组(30.07±11.55),经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survivin的高表达可能参与脑膜瘤的发生、发展及微血管的新生,故可作为评价脑膜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7.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和分析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3年3月住院治疗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同期住院治疗的1574例颅脑损伤患中,有113例(7.2%)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因迟发性颅内血肿入院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18例(15.9%),中残29例(25.7%),重残25例(22.1%),植物生存17例(15.1%),死亡24例(21.2%)。结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有其明确的临床特点和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及早发现、及时手术抢救治疗,能显改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预后。  相似文献   
38.
1993年6月至1996年3月,作者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s)18例。其中2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70%~90%,5例闭塞50%~70%,3例闭塞少于50%。2例栓塞后出现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栓塞后1周,4例位置表浅的AVM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位于深部的AVM栓塞后1个月进行了γ-刀治疗。18例患者中,14例得到随访,12例临床症状减轻或缓解,1例癫痫发作较栓塞前频繁,1例栓塞后6个月发生颅内再出血。脑AVM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治愈,对于大型及重要功能区的AVM,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为手术及放疗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2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中发现肿瘤73个,手术切除69个。症状消失或显改善62例,占91.2%,部分改善4例,占5.9%,无改善或症状加重2例,占2.9%,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月~5年,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术前进行MR检查,术中根据多个体表标志反复核对后放置标记物进行x线准确定位,微侵袭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如何及时地溶解血栓,解除血管阻塞是治疗的关键。继静脉溶栓被成功应用于临床后,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国内外逐渐开展起来,其有效性被众多学者进行的小样本、有条件的临床实验所证实。近年来更有学者主张超选择动脉内和静脉内联合溶栓,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我科共急诊完成动静脉内应用尿激酶或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溶栓48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