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21.
关于改革康复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殷  王民生 《中医教育》2005,24(2):54-56
康复学概论教学体会是:积极采取"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不同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侧重老年康复医疗教育.就此提出5点建议:①将康复医学教学与全科/家庭医生的培养相结合;②增加康复实(见)习机会;③适度增加教学时数,突出中医康复教学特色;④加强康复护理教学,培养康复护理人才;⑤控制授课班次人数.  相似文献   
22.
从文献学和医理辨析"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出处及其临床意义,探知"若要安"诸语出南宋初年《琐碎录》。足三里艾灸原为防治"风疾"而设,以宣通脏腑气血为宜,非特指三里灸为化脓灸之意。将此句释为反复"灸疮",是对《备急千金要方》"失气阳厥"诸症才用逾百壮灸和《针灸资生经》"报灸"法的误解。三里穴保健可选指压、搓摩、深汤足浴等法;从安全性考量,寒象明显者宜以悬空、隔物等温和灸调理。  相似文献   
23.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最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考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灸必发疮"之说多系古人为加强灸量刺激达到"气至"得效标准,而过度艾灸所致,非特指灸法得效标志。  相似文献   
24.
有人说:爱发脾气是个人修养差的表现;而爱发脾气的人却说:我也控制了,但脾气挚是歪由.旦主地发了,我也没办法;中医说:爱发脾气也是病,与肝火太旺有关。  相似文献   
25.
苏合香丸是中医芳香开窍的著名代表方剂之一,目前公认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此方原出自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广济方》,方名为“白术丸”,用来治疗各种急性传染病包括结核病和瘀血疼痛等症。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在社区老年人中开展高血压中西医营养健康教育,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 在北京西城月坛社区老年活动站随机抽取304名老人(年龄>60岁)进行高血压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KAP)调查,其中干预组151人,对照组153人.结果 经半年的社区干预后,对两组人群进行高血压及营养知识、态度及KAP复查.干预组的营养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希望更多了解营养知识"的人数明显增加,干预组膳食行为改善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社区老年人进行高血压营养健康教育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7.
不久前风行一时的“神医”张悟本在他的书中这样鼓吹:“中医把糖尿病叫‘肝肾失衡’,也就是说中医把糖尿病叫‘肝火旺’。”  相似文献   
28.
林殷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46-648
本文在考证历代文献的基础上,从“志”与“小”字的字义、字形与医理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学理论中“志心”与“小心”的关系。指出“志心”之说在前,“小心”之说在后;至少在唐朝以前,“志”与“小”字在字义上是相通的,可互换使用,这在古代医籍和史籍中均有例证;篆体“志”字的上半部分,在字形上与手写体“小”字颇为相近,不排除古人在竖版抄写过程中将“志”字一分为二,误写或简写为“小心”两字的可能。隋唐医家杨上善所谓“志心”,是从脊椎之下往上数,系指左肾,因其藏志而为“肾神”。唐代医家王冰所谓“小心”,是从脊椎之上往下数,指“真心神灵之宫室”,可以理解为中医学的“心包络”。两位医家在“志心”与“小心”问题上的理解或诠注的歧义,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9.
痛经这一妇科常见病,最早作为月经不调的伴随症状,到清代最终独立成为一种疾病;病因从最初的风寒外邪,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多种内外因,病机主要是气血壅滞不通和气血亏虚不荣;治疗方面从汉唐时期就形成了辨证治疗与通治方治疗两种思路,宋金元时期通治方有较大的发展,而明清时期辨证治疗则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30.
张聪  张煜  廖艳  林殷 《中医教育》2011,30(5):78-79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人口与健康"做为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