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应用于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的变异情况,优化系统流程。方法选取我院关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患者65例,按不同评价方法对产生变异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变异25例,其中正性变异发生率为4.62%,负性变异发生率为33.84%;与疾病转归造相关变异发生率为10.77%,与患者相关的变异发生率为4.62%,与医务人员相关的变异发生率为4.62%,与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发生率为15.37%,退出变异发生率3.08%;可控变异发生率20%,不可控变异发生率18.46%。结论通过对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临床路径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路径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和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本科进行治疗的11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53例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P组),62例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AP组),并从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和关节功能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获随访6个月以上,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在治疗费用LP组(19429±344)元明显高于AP组(12485±257)元(P0.01),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P组显著低于AP组(P0.01),分别是(225±25)和(362±29)ml及1.89%和12.9%。手术疗效根据Neer评定标准,LP组优良率为96.2%,显著高于AP组82.3%(P0.01)。[结论]尽管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费用相对较高,但其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尤其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膝关节骨关节炎(O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308例膝关节OA患者(OA组)和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均抽取两组静脉血和膝关节液,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MMP-3与uPA水平,并分析各指标间及与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OA组血液及关节液中MMP-3、u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液与关节液中MMP-3、uPA均分别呈线性正相关(P〈0.001),r=0.69、0.71;MMP-3水平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01),r=0.86,但uPA水平与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P-3、uPA均与OA患者发病相关,其中MMP-3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OA临床辅助诊断和病情判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远1~2 cm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包括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干近端等结构的骨折,老年患者由于多伴有骨质疏松,肱骨近端一旦发生骨折,极易粉碎,并造成复杂骨折,而且多伴有肩关节脱位,治疗相当棘手.临床上对该类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绝大多数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就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约20%的复杂骨折需要住院手术治疗[1].我科在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应用锁定钢板(LP)和三叶草钢板(Cloverleaf Plate,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9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9—21日洪泽县黄集镇中心小学发生一起多发性、聚集性流感样病例,计22例,罹患率为19.1‰。我们对这起事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疫情概况5月9日黄集镇中心小学1名学生发热伴畏寒、头疼、咽痛和乏力,体温最高达39.5℃,在黄集中心卫生院就诊,13日痊愈。由于是个案病例,且病程短而未引起学校和卫生院的重视。此后,陆续发生病例,到21日有较多病例出现时,方引起校方的注意,向相关单位报告疫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EBV DNA含量对评估初诊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放疗敏感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技术分析230例(早期176例,中晚期54例)初诊NPC患者放疗前及放疗后1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患者血浆EBV DNA拷贝量,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对放疗的敏感性.结果:放疗前早期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43.8%(77/176)<4000 copies/mL,16.5% (29/176)<500 copies/mL.早期患者血浆EBV DNA中位浓度只有4324 (17403-276) copies/mL,拷贝量随复诊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治疗后12个月早期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57.4% (101/176)<4000 copies/mL,35.2% (62/176)< 500 copies/mL,15.9%(28/176)的早期患者影像学和鼻咽镜检查发现肿瘤体积消失;中晚期患者血浆EBV DNA中位浓度高达28035 (42403-6752) copies/mL,治疗后12个月虽然也降低,但是33.3% (18/54)中晚期患者出现复发,9个中晚期患者(16.7%,9/54)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放疗1年后明显降低,能够有效反应NPC患者放疗敏感性.中晚期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减少缓慢,且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NPC患者放疗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