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重要手段[1].传统的PCNL术后需要留置肾造瘘管.最近国外学者提出选择性地进行无管化PCNL[2-5],即术后不放置肾造瘘管而只通过输尿管支架管进行内引流,可以避免留置造瘘管带来的弊端.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成功实施无管化PCNL 4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总结回肠原位新膀胱手术的远期效果. 方法 1991至1998年共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手术79例.男73例,女6例.平均年龄55(41~75)岁.术后随访时行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等测定,B超测定残余尿,作IVU或MRU检查;测量术后5、10~14和15年患者肾盂最大横径和膀胱最大垂直和水平径线,不同时段结果间作两两比较;观察肿瘤局部或远处是否复发以及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获随访64例.男58例,女6例.平均随访167(121~216)个月.死于非肿瘤原因7例,肿瘤盆腔复发7例,尿道复发2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3例,输尿管再发肿瘤1例,新膀胱再发肿瘤1例.存活时间>10年者48例,术后5、10~14和15年患者SCr、BUN、K+、Na+、Cl-、Ca2+和血红蛋白测定均在正常值范围,且不同时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0~14和15年平均肾盂最大横径分别为14.0、14.1和13.7 mm(P>0.05);平均膀胱最大垂直径线分别为110.4,111.5和127.0 mm,水平径线分别为90.4、95.3、97.0 mm(P>0.05).残余尿>50 ml者5例,随访期间残余尿量均未见明显增加.发生新膀胱结石8例,经腔内碎石治愈;尿道狭窄2例,经内切开治愈;腹股沟疝14例,再手术治愈12例.无与手术或肿瘤有关并发症者17例. 结论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上尿路和新膀胱功能能够保持长期稳定,肿瘤治愈率满意,但术后需要终身随访.  相似文献   
63.
Hedgehog信号通路效应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中效应蛋白在人前列腺癌、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前列腺癌和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中Shh、Ptch1和Gli1的表达.结果 Shh、Ptch1和Gli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Shh与Ptch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在前列腺癌Hh信号通路中Shh、Ptch1和Gli1呈现高度表达状态,Gti1更能准确地反映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水平和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64.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标准手术.应用腹腔镜技术行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在国内外报道的不多.我院于2008年12月为1例女性膀胱癌患者成功实施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的癌基因 p5 3、bcl- 2的表达 ,提高对膀胱癌发生、发展的认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 ,对 45例膀胱肿瘤的标本进行分析 ,取膀胱部分切除的癌组织、癌旁 2 cm内组织、癌旁 3cm组织 ;取膀胱全切的癌组织、癌旁 2 cm内组织、癌旁 3cm组织、癌旁 4cm以及远处组织分别进行 p5 3、bcl- 2的检测。结果 :2 2例膀胱部分切除标本 p5 3表达分别为 36 .4%、2 7.3%和 0 ;bcl- 2表达分别为 40 .9%、 6 8.2 %和 81.8%。 2 3例膀胱全切除术标本中 p5 3表达分别为 78.3%、 6 5 .2 %、 43.5 %、 13.0 %和 0 ;bcl- 2表达分别为 2 1.7%、 39.1%、 70 .0 %、 82 .6 %和 78.3%。结论 :膀胱肿瘤的 p5 3与 bcl- 2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 ,癌旁组织 p5 3、bcl- 2的表达无相关性。癌旁组织在膀胱部分切与全切中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66.
长期以来,术后放置肾造瘘管一直是PCNL的标准方法.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放置肾造瘘导致的疼痛、漏尿以及延长住院等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PCNL术后是否要常规放置肾造瘘管已成为了现代腔内泌尿外科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对6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实施了术后不放置肾造瘘管的无管MPCNH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评价 99mTc标记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 (BDI 1)用于膀胱癌放射免疫显像 (RII)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 2 巯基乙醇直接还原法将 99mTc与BDI 1进行标记 ,制备 99mTc BDI 1。将其灌入 12例非膀胱癌及 32例膀胱癌患者的膀胱内 ,用γ 照相机采集图像 ,根据放射性异常浓聚作出诊断。 结果  12例非膀胱癌患者均为阴性显像 ,32例膀胱癌患者 30例 (94% )显像。先于膀胱镜检 3个月发现早期复发癌 2例。膀胱癌组织摄取 99mTc BDI 1的程度随肿瘤分级而增加。血样本未检出放射性。 结论 99mTc BDI 1导向膀胱癌的诊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8.
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肾下盏结石79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NL)治疗肾下盏结石的方法、疗效,以及适应证的选择。方法:采用MPNL治疗肾下盏结石79例,结石大小为10~31mm,平均(19.0±4.6)mm。在X线或B超引导下,采用分步或一期手术行MPNL弹道碎石或钬激光碎石取石。结果:73例一次手术取净结石(取净率92.4%),4例两次手术后取净结石,总无石率97.5%。手术时间22~96min,平均(38±13)min。无输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MPNL是治疗肾下盏结石的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手术方法;对于直径大于10mm,特别是直径>20mm的肾下盏结石,MPNL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总结结节硬化型肾错构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3例结节硬化型肾错构瘤,因检查发现双肾多发包块或腹部触及包块就诊.3例面部三角区均有典型血管纤维瘤表现,1例有癫痫及智力低下病史.结果2例无或少脂肪信号,术前均未确诊,行肿瘤探察术,术中冰冻确诊1例,2例均行剜除术,术后病检均为错构瘤,1例术后随访2a残留肿瘤无明显变化,1例肿瘤内出现出血坏死感染患者,术后2周出现腹膜后肿瘤浸润及骨转移,考虑肿瘤恶变,患者3月后死亡;1例行单侧较大肿瘤肾动脉超选择性栓塞术,术后肿瘤明显缩小,患侧肾功正常.结论结节硬化型肾错构瘤临床较为少见,对于影像学检查肿瘤无脂或少脂信号者,结合结节硬化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助于和肾癌鉴别.治疗方案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分布、发展情况及症状决定.对于短期肿瘤生长较快或者病检肿瘤内有坏死者,须考虑恶变的可能,应行肾切除.  相似文献   
70.
目的在实验室中构建抗菌肽LL-37大鼠膀胱灌注动物模型,研究该模型条件下实验动物膀胱壁肥大细胞的炎症反应。方法取8~12周龄雌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以320μM抗菌肽LL-37溶液灌注大鼠膀胱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建模完成后,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膀胱壁组织形态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膀胱壁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尿液和膀胱壁组织标本中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采用免疫酶标染色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糜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在大鼠膀胱壁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膀胱壁出现显著的炎症水肿反应;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实验动物膀胱壁肥大细胞出现明显脱颗粒现象。ELISA数据显示,相较对照组,MPO在实验组尿液及膀胱壁组织标本中均有较高含量(P<0.001)。免疫酶标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膀胱壁组织中MCP1 (P=0.000 6)、糜蛋白酶(P<0.000 1)和类胰蛋白酶(P<0.000 1)的表达均显著上调。结论抗菌肽LL-37可诱导实验大鼠膀胱壁发生炎症反应,其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显著,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明显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