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医药卫生   20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解毒通络方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07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实验室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神经药理试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清洁级SD大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硝普钠降压法复制SD大鼠拟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脑心通组和解毒通络方1.85g/kg,3.7g/kg和7.4g/kg组,每组各20只。脑心通组和解毒通络方1.85g/kg,3.7g/kg和7.4g/kg组分别灌胃给予0.084g/mL的脑心通胶囊混悬液、1.85g/kg,3.7g/kg和7.4g/kg的解毒通络方(由栀子、黄芪、丹参等组成)稀释液5.0mL/kg。正常组与模型组同样按照5.0mL/kg的体积每日用纯净水灌胃。连续给药4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通过变换平台位置对大鼠空间定向能力(探索阶段)及再学习能力(再学习阶段)进行评价,比较潜伏期和平均速度。结果:进入结果分析6组大鼠共92只。①在探索阶段,模型组的潜伏期时间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解毒通络方3.7g/kg和7.4g/kg组与模型组比较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平均速度显著降低(P<0.01),解毒通络方1.85g/kg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速度显著提高(P<0.05)。②在再学习阶段,模型组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P<0.01),解毒通络方3.7g/kg和7.4g/kg组则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模型组平均速度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同时解毒通络方3个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速度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解毒通络方3.7g/kg,7.4g/kg组的疗效比较明显,在大鼠寻找平台平均潜伏期的缩短和平均速度的提高上都表现出显著的药物治疗作用;而1.85g/kg组的疗效则主要体现在提高平均速度上。提示解毒通络方能够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探索与定向能力,提高其学习与再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方对脑缺血大鼠恢复期海马与皮质中单胺类递质和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实验室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中医院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15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结合低血压状态制作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5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及解毒通络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0只。每组又分为造模后4,8周2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5只。各剂量治疗组每天按不同剂量灌服解毒通络口服液(由栀子、丹参、黄芪、天麻等组成),低、中、高剂量分别相当于生药1.85,3.7,7.4g/kg,配置成给药体积为5mL/kg的溶液;模型组、正常组同时灌胃相应体积的洁净水。以改进的柱前、柱后双酶柱结合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与皮质的乙酰胆碱含量;以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与皮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纳入动物1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后4周模型组大鼠海马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分别为(797.29&;#177;60.04),(528.90&;#177;149.13)μg/L,P〈0.01]、乙酰胆碱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19.72&;#177;10.09),(39.73&;#177;22131)μg/L,P〈0.011,皮质去甲肾上腺素、高香草酸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分别为(52.81&;#177;21.71),(258.65&;#177;125.82)μg/L,P〈0.01;(5.22&;#177;3.19),(9.02&;#177;2.27)μg/L,P〈0.05],海马与皮质多巴胺、5-羟色胺及其他代谢物及皮质乙酰胆碱水平均无明显变化。②脑缺血后8周模型组大鼠海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分别为(346.88&;#177;125.98),(110.76&;#177;18.56)μg/L,P〈0.05;(7.16&;#177;3.52),(3.78&;#177;0.44)μg/L,P〈0.01],5-羟色胺、乙酰胆碱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79.38&;#177;26.47),(127.64&;#177;23.03)μg/L,P〈0.01;(14.75&;#177;5.21),(22.59&;#177;6.58)μg/L,P〈0.05],皮质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也显著降低[分别为(57.67&;#177;18.30),(133.43&;#177;39.15)μg/L,P〈0.01],皮质单胺类递质代谢产物及乙酰胆碱水平则无明显变化。解毒通络方可使上述各项指标的绝大部分恢复到接近正常大鼠水平。结论:解毒通络方能够有效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与皮质中单胺类递质和乙酰胆碱代谢紊乱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抗溃结复发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P-糖蛋白的影响.方法 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UC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抗溃结复发方组、畅美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在治疗10 d时,两治疗组均可降低结肠组织P-糖蛋白水平,但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抗溃结复发方组水平未见明显变化而畅美组水平升高,但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0 d,畅美组水平明显高于抗溃结复发方组(P<0.01).结论 抗溃结复发方与西药奥沙拉秦钠胶囊剂(畅美)比较,有效地抑制了P-糖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拮抗多药耐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清开灵有效组分牛胆酸、猪胆酸、黄芩苷、栀子苷和珍珠母对其的保护作用是否与调节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 B,NF—κB)活化有关。 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MVEC),氧糖剥夺法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建立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尼莫地平组、猪胆酸组、黄芩苷组、栀子苷组、珍珠母组和牛胆酸组,并设正常MVEC为正常对照组,每组设6孔。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NF—κB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组MVEC胞核的位置形成空腔,胞浆内见淡棕黄色均匀颗粒。模型组NF—κB细胞核的染色强度明显高于胞浆,活化后移位至细胞核;用药各组NF-κB在胞浆近胞核处有少量阳性表达,在胞核的表达明显弱于模型组。对各组MVECNF-κB表达强度的图像分析显示,模型组胞核与胞浆的透光度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各组透光度比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 结论:清开灵有效组分可能通过拮抗NF—κB活化抑制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35.
李澎涛 《疑难病杂志》2009,8(5):257-258
络病理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络脉学说,至清代叶天士针对临床久病难治的状况提出“久病人络”、“久痛入络”学说及相关治法,络病之病机初露端倪。但是,长久以来有关络病的认识仅停留于此,并未在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上获得深入发展。近年来,随着一些重大难治病、疑难病对临床困绕的加重,特别是一些复杂性疾病的产生,原有中、  相似文献   
36.
针刺对家兔超负荷运动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活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高度敏感的钙离子敏感微电极(Ca++-ISM)技术进行骨骼肌细胞内Ca++活度 的测定。结果发现:家兔过度运动后,骨骼肌腔电位绝对值明显下降,胞内 明显增加。而针刺治疗后,肌细胞腱电位迅速恢复, 也明显降低。针刺的这种作用,可能是其修复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变化、治疗人体运动所致的肌肉损伤-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C)免疫炎性损伤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温下组、温涩组和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3组结肠组织IL-8、TNF-α的表达水平,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和结肠组织IL-8、TNF-α的变化。结果温下法与温涩法均降低血清和结肠TNF-α水平,温下法在降低血清和结肠IL-8方面疗效优于温涩法。结论温下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与IL-8的表达,阻抑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聚集,减少急性炎症反应;温涩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淋巴细胞产生TNF-α,来减轻慢性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38.
目的比较脑缺血后清开灵主要组分栀子苷、胆酸及其配伍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分为栀子苷组、胆酸组、栀子苷 胆酸组。一步法抽提小鼠脑组织的总RNA,Cy3/Cy5标记,16463个小鼠脑oligo片段芯片检测全基因组表达谱,每组重复实验669次。Genespring分析显著变化基因,GO原则分类,层次聚类分析全基因组表达谱信息。结果栀子苷组、胆酸组、栀子苷 胆酸组所致差异表达基因数分别为95、86、102,其中上调63、48、56个,下调32、38、45个基因,共同调节基因19个。3组差异基因集中在代谢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方面。重叠基因数栀子苷 胆酸组与胆酸组(30个)多于栀子苷 胆酸组与栀子苷组(25个),前两者及早反应基因如Pip92表达相似,后两者则在炎症相关因子,如NFκB、Irf5、IL-1β、TNF-α、IL-6、IFN-γ等表达雷同;聚类分析发现栀子苷组表达谱较胆酸组更接近栀子苷 胆酸组;实时定量PCR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①虽然栀子苷组、胆酸组与栀子苷 胆酸组存在共同的调节基因,但栀子苷组偏重于对炎症相关因子,特别是对NFκB、Irf5等炎症介导因子的调控;而胆酸组对Pip92等凋亡前功能基因的调节较为突出;②重叠基因数与聚类分析结果的不一致提示基因分析不能仅局限在差异数量上,而应该深入分析基因功能和组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9.
40.
病例1谭某某,女,80岁,长寿镇居民;于1988年6月3日不慎从2米高的楼上跌下来,当时昏迷,即送长寿镇医院抢救,按西医常规输液,降颅内压,脑营养剂等,虽神志清醒,但两天仍呕吐不止,邀余诊治。用柴胡细辛汤:柴胡109,细辛3g,薄荷sg,上竖10g,当归109,川富IOg,黄连3g,姜夏12g,泽兰10g,丹参129。服1剂呕吐即止。4天后全意。病例2吴某某,女,18岁。安定由陌村,1990年3月8日下午4时就诊,由其兄代诉病史,上午9时骑自行车不慎从路上跌到2米深坑里,当时昏迷,由他人抬医院抢救清醒后头痛、目眩、胸病等。查神志清,双创瞳孔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