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7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PC)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CA1区脑血流(rCBF)与星形胶质细胞(AS)活化的影响,探讨缺血PC影响AS表达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及缺血PC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LD)血流计测量脑缺血后4 h、8 h、12 h、24 h及72 h海马CA1区rCBF的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缺血上述时间海马GFAP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平均灰度值。于脑缺血后4 h重复3次夹闭缺血侧颈总动脉实施缺血PC,并观察其对海马CA1区rCBF和AS活化以及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树鼩脑缺血后4h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AS表达GFAP增强,24h可见AS胀亡;72h海马CA1区AS表达GFAP达高峰(120.0±2.1,P<0.01)。脑缺血时海马CA1区rCBF逐渐降低,以24 h的改变最显著,为(2.55±0.28) PU,P<0.01;72 h时海马CA1区rCBF略有增加,为(9.84±1.22) PU。实施缺血PC后,海马CA1区rCBF逐渐增加,72 h最显著,为(18.74±1.60) PU,P<0.01;此时海马GFAP表达进一步增强(111.0±1.3),P<0.01。但AS胀亡的病理改变基本消失。结论:多次短暂的闭塞动物的颈动脉可延长树鼩脑缺血治疗的“时间窗”;缺血PC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rCBF、调控AS活化及改善海马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2.
为探讨不同时间急性脑缺血再灌流后脑损伤的恢复情况,本实验在20只家兔以结扎双侧椎动脉及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急性前脑缺血,观测于不同时间缺血后开放双侧颈总动脉夹进行再灌流2小时后的脑组织损伤特  相似文献   
73.
用光化学诱导大鼠血栓性脑缺血,研究脑血栓形成的组织形态学特点,观察脑皮层微区(25μm2)内钠(Na+)、钾(K+)、钙(Ca2+)及镁(Mg2+)含量(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及全血血小板聚集(阻抗法)的改变并探讨其在脑缺血发病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后4h全血血小板聚集明显升高(P<0.05),皮层实质血管内大量血小板堆积;24h后神经元坏死乃继发于血栓形成所致的脑缺血。缺血区Na+、Ca2+含量增加(P<0.05)不仅是脑缺血时能量衰竭的结果,也是导致脑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4.
光化学诱导的血栓形成性局部脑缺血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性脑缺血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当前采用的实验模型大多依赖于机械闭塞动物大脑中动脉来复制,因此不易模拟出接近于血栓形成性中风的临床条件。为研究血栓形成性局部脑缺血发病机理及其实验治疗的可行性,最近我们建成了一套用于复制局部脑血栓形成的“氙灯辐照系统”,并应用光化学  相似文献   
75.
树鼩脑血栓梗塞区局部脑血流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光化学方法诱导树Qu(低等灵长类)局部脑血栓形成,静脉注孟加拉红,用λ560nm的光束照射树Qu右侧颅骨10min,检测实验后4、24、72h中心区和半暗区 rCBF、微区Na、K、Ca^2+含量。水含量的改变。结果显示,光化学反应后4h中心区和半暗区rCBF明显降低,Na^+、Ca^2+含量和不含量明显升高并达峰值。自4h至72h中心区和半暗区水含量分别在两个水平保持平衡。实验表明光化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胆管损伤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例胆总管下段的处理方法,以及长期随访的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至5年,无手术死亡,无黄疸及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胆道损伤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7.
78.
张颖  李树清  李凡 《中国微循环》2007,11(3):158-162
目的观察树鼩海马微环境中谷氨酸(Glu)及钙(Ca2 )改变对细胞色素C(CytC)释放以及caspase凋亡基因激活的影响,探讨银杏内酯B(GB)干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应激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单泵等速微灌流系统行树鼩海马Glu及Ca2 微灌流,24h后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神经元CytC蛋白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及胞质的Cyt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海马caspase-3及caspase-9 mRNA的含量。微灌流Glu和Ca2 溶液后6h于舌下静脉注射银杏内酯B5mg/kg,24h后观察上述指标的改变。结果树鼩海马微灌流Glu和Ca2 溶液后24h,线粒体CytC含量显著下降,而胞质部分出现CytC;海马组织caspase-3、caspase-9 mRNA明显升高。GB治疗组线粒体CytC含量增多,胞质中仍有CytC存在,而海马组织caspase-9 mRNA显著降低,但caspase-3 mRNA无差异。结论海马微环境中Glu与Ca2 的大量堆积促进线粒体CytC的释放,可能是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而导致线粒体应激、神经元继发损伤的始动环节;GB的神经保护效应可能与其特异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抑制Ca2 内流,部分阻滞CytC释放入胞质,从而减少caspase-9基因转录有关。  相似文献   
79.
给10只猕猴结扎4根动脉造成急性脑缺血15分钟及30分钟后,大脑细胞线粒体内的磷酸肌酸激酶活性增高,但缺血达60分时酶活性较15分钟的降低。线粒体内的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缺血时间越长,降低越明显。大脑细胞浆内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开始增高以后降低。缺血15分钟后大脑皮层组织中的cAMP含量减少,30分钟后又升高。对上述改变的可能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0.
本文采用静注虎红B(10mg·kg-1体重)与滤过的特种光源(λ560nm,Δλ60nm)反应诱导大鼠局部脑血栓形成,并以组织形态学(光镜及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单线态氧测定(法拉第磁天秤法)及全血血小板聚集(阻抗法)为指标,观察光化学反应后上述指标的改变,以探讨血小板活化在脑缺血所致心功能异常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后,脑皮层顺磁性(磁化率)降低(P<0.05),全血血小板聚集增强(P<0.05),同时心功能明显抑制(P<0.05和0.01);5d时,心功能的改变随血小板功能的下降而恢复至实验前水平。光化学反应后,神经元变性、坏死的病理学改变与脑实质和软脑膜血管内大量血小板聚集有关,即继发于脑血栓形成所致的脑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