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评估保留自主神经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手术的4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响侧方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病理学因素,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包分析,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因素与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手术时间为(245.7±46.7) min,术中出血量为(223.7±66.0) ml,平均住院时间(8.3±1.4) d、术后排气时间(3.8±0.8) d。13例(27.1%)患者出现短暂轻—中度排尿功能障碍,23例(47.9%)出现性功能障碍。41例患者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15例(31.3%)侧方淋巴结转移;共清扫出648枚淋巴结,阳性304枚,侧方淋巴结转移33枚(5.1%),转移率与侧方淋巴结直径、病理类型及TNM分期相关。随访40个月,36例患者术后生存,15例局部复发,12例死亡;3例患者带瘤生存,33例无瘤生存;有侧方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预后比无侧方转移患者差。 结论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中是安全、可行的,可有效改善预后;保留自主神经能有效保护性功能、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72.
吴启  刘秀玲  黄祖华  李朝阳  温宇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165-2166,2169
[目的]观察金纳多治疗心跳骤停,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心跳骤停入院的病人随机分为金纳多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只给与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同时还给予金纳多注射液500mg静脉推注。两组共有30例患者ROSC恢复,在自主循环恢复稳定后的3h、6h、12h、24h这几个时间点,分别所抽取静脉血9ml。观察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包括IL-8、S-100蛋白和NSE蛋白血清中的浓度变化。[结果]CPR后3h、6h、12h、24h这几个时间点,与治疗组相比,对照组IL-8的浓度较低(P﹤0.05),而S-100蛋白和NSE蛋白的浓度均较高(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中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金纳多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异丙酚和七氟醚麻醉对新生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新生7 d龄SD大鼠,每90min给予30 mg/kg异丙酚或七氟醚吸入麻醉6 h,给予葡萄糖溶液组给予对照,于第7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异丙酚麻醉组2~4 d大鼠的潜伏期,游泳距离均明显长于对照组,表明异丙酚麻醉组有着明显的行为缺陷,而七氟醚吸入麻醉组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异丙酚麻醉会引起新生鼠长久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损伤,而七氟醚则没有此影响。  相似文献   
74.
四神煎首载于清·鲍相墩《验方新编·腿部门》,用于治疗鹤膝风,原文云:“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用水十碗煎二碗,再入金银花二两,煎一碗,一气服之,服后觉两腿如火之热,即盖暖被,汗出如雨,待汗散后缓缓去被忌风,一服病去大半,再服除根,不论近久皆效”。笔者在全国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的指导下,用四神煎加味治疗风湿病,疗效显著,略有所感,现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5.
<正>2005年6月~2010年5月,笔者自拟五味退热汤治疗发热6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7例,女29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5岁;发热38.1℃~39.1℃26例,39℃~39.5℃31例,39.6℃以上9例;病程最短6h,最长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防腐剂苯扎氯铵(BAC)对体外培养的人结膜上皮细胞黏蛋白MUC1表达的影响及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培养的3~5代人结膜上皮细胞,将不同浓度(0.0100%、0.0050%、0.0010%、0.0005%、0.0001%)的BAC单次作用于结膜上皮细胞15 min,分别于处理细胞后0、6、12、24、48、72 h提取RNA及蛋白,采用RT-PCR及Western杂交方法检测MUC1表达水平.结果 0.0100%和0.0050%BAC作用后12~72 h可观察到结膜上皮细胞MUC1基因表达下调,0.0010%和0.0005%BAC作用后,24~48 h出现MUC1基因表达的下调,72 h恢复.0.0100%BAC作用后6~72 h检测到MUC1蛋白表达下降,而0.0050%BAC作用后12~72 h MUC1蛋白表达下降,0.0010%BAC作用后72 h MUC1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BAC具有下调人结膜上皮细胞MUC1表达的作用,其下调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7.
流感病毒RT-PCR核酸检测及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对辖区内采集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RT-PCR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进一步掌握流感的流行规律,为制订有效的流感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自2009年9月~2010年2月,由哨点医院和辖区内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用RT-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并且从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时间分布以及流感各亚型等多方面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457份,从时间分布来看,甲型H1N1从2009年9月~2010年1月均有阳性病例,2009年11月和12月阳性率达到了43.6%和42.9%,而乙型流感每个月都有阳性病例,在2009年阳性率均在10%以下,2010年却超过了10%。从年龄分布来看,各型流感的发病人群主要为5~49岁年龄段,其阳性率为42.2%。哨点医院低于疫情采样的甲型H1N1流感检测阳性率,而季节性H1、季节性H3、A未分型以及乙型流感的阳性率与疫情采样均无差别。结论六安市半年来流感疫情以甲型H1N1为主,甲型H1N1流感病例逐渐降低,而乙型流感病例逐渐上升,流感的流行渐趋缓和。流感的发病人群以5~49岁年龄段为主,是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78.
民营医院生存发展的重点是人才,而中小型民营医院要解决这一难题,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其次是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灵活多样的引进方式、完善的培训方式、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医院的凝聚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在中国徐州地区汉族人群中,RERT-IncRNA的一个4-bp插入/缺失多态性和结直肠癌(CRC)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和7%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连续缓冲系统垂直电泳及银染显色方法检测汉族人群1 008例CRC患者和1 240名健康对照者插入/缺失基因型频率,经统计分析探讨其与CRC的关联性.结果:选择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病理分期等主要风险因素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与4-bp Ins/Ins纯合子相比,4-bp Del/Del纯合子个体CRC易感性明显增高(OR=2.44,95%CI:1.54~3.86,P=0.0001).病理分期状态的分层分析发现,Ⅲ 和 Ⅳ期(OR=1.43,95%CI:1.07~1.93)较Ⅰ 和 Ⅱ期患病风险显著增高,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别(P=0.02).结论:徐州地区汉族人群RERT-IncRNA的4-bp 插入/缺失多态性与CRC易感性存在关联,这一结果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目的调查本地腹泻病人和家畜家禽、昆虫苍蝇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及携带情况;通过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来探讨动物带菌与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中国CDC编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实验室的病原学分离鉴定手册》第二、三版规定的程序进行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结果近年来自1 521份腹泻病人、家畜家禽等标本中分离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09株,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1%和11.04%;所有菌株均经生物梅里埃API 20E生化试验鉴定确认;不同标本中均检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其毒力基因分布为ail+、ystA+、yadA+、virF+、rfbC+、ystB-,而非致病性菌株上述毒力因子均为阴性;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FGE分子分型检测证实腹泻病人,家畜家禽标本中的菌株带型类聚图高度一致。结论本地腹泻病人、家畜家禽和苍蝇标本均检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不同标本中分离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毒力基因分布相同,均携带毒力质粒,PFGE分子分型检测基因组带型类聚图高度一致,从而可以认为猪是本地人群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牛、犬等在本病传播中的地位尚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的调查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