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目的:比较藏菖蒲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异同,评价藏菖蒲栽培品的品质。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比较藏菖蒲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异同。结果:栽培品在性状、显微特征等方面与野生品略有差别;栽培品薄层鉴别主斑点与对照药材一致;而栽培品中α-细辛脑含量高于甘南野生品。结论:藏菖蒲栽培品与野生品鉴别特征、主要指标成分相似,具有开发和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估血管腔内重建治疗因路动脉病变引起的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经动脉造影确诊的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8例,进行术前评估后行髂内动脉或髂总动脉腔内血运重建术,术后3个月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8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未出现特殊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置人髂总动脉支架,2例置入髂内动脉支架,患者手术后阴茎肱动脉压力指数、勃起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6个月勃起功能评分较术后3个月时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血管腔内重建治疗可以改善阴茎动脉血供,从病因学上解决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问题,随访期内未有特殊并发症及出血事件报道,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我院191例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均采用腔内治疗,经左股静脉入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导管鞘并交换Amplatz导丝引入球囊扩张狭窄段,反复扩张后置入自膨式网状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二期手术治疗,对合并血栓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左下肢深静脉插管溶栓,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髂静脉经皮血管内成型(PTA)+内置支架术(stenting).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169例治愈,12例好转,10例未愈,单纯行PTA者31例,置入支架150例.置入支架后造影见痛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支架放置到位及扩张良好,无移位至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形成者均无肺动脉栓塞发生,血栓完全溶解15例,部分溶解8例,血栓后综合征表现8例,出院时肢体肿胀明显缓解,静脉曲张者曲张静脉症状减轻,合并溃疡者溃疡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120例随访者中只有5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单纯PTA和PTA+stenting 1、2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85%(102/120)、65%(78/120)和89%(107/120)、78%(94/120).结论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创伤小,操作简单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总结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 对207例下肢动脉硬化件闭塞症行介入治疗,统计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泛大西洋介入协会(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分级之间的关系以及糖尿病和冠心病对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207例,介入手术成功190例.17例失败,其中13例为介入操作失败、4例死于术后重要脏器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12例、假性动脉瘤4例、消化道出血2例、动脉破裂6例、脑梗塞8例、急性心衰9例、呼衰13例、肾衰6例、支架内血栓形成5例和蓝趾综合征1例.在本组患者的TASC分型中,股腘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9.84%(51/128),高于主髂型的18.99%(15/79)(P<0.05);患有糖尿病以及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7.66%(13/47)和24.49%(12/49),高于无合并症患者的5%(2/40)(P<0.05).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术中操作不当、病变类型复杂及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有关,术前注意合并症的处理及术中选择合理治疗方式、缩短手术时间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也称良性前列腺增生,系男子老年性疾病,患者可在40岁左右出现病理学改变,但大多数人5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病。BPH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雄性和雌性激素平衡失调所致。前列腺增生始于围绕尿道的腺体,这部分腺体称为移行带,外侧腺体称为外周带,是前列腺癌发生的部位。前列腺位于膀胱颈的下方,包绕着尿道,腺体增生使尿道弯曲变窄,尿流受阻,导致一系列排尿障碍的表现,如尿频、尿急、尿流细弱、尿不尽等。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并发代谢性肌肾综合征的确诊和治疗方法。方法: 密切监测肢体的缺血情况及肿胀程度,检测血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SGOT)、乳酸脱氢酶(LDH)及血钾的变化,反复查血肌酐、血尿素氮及血pH值的变化情况,一旦确诊,应及时作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动脉取栓术前、中、后应用碱化尿液和清除氧自由基药物。结果: 46例患者中有18例并发代谢性肌肾综合征,经处理后,有2例病死,病死率为11.1%;1例膝上截肢,截肢率为5.6%。结论: 尽快取栓,配以术前、术中、术后碱化尿液及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及时有效的筋膜室切开,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和截肢率。  相似文献   
87.
膀胱腔内过继免疫治疗对膀胱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腔内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对膀胱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探讨一种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新疗法。方法:采用盐析法,由手术切除的患者自体膀胱肿瘤标本制备膀胱肿瘤可溶性抗原(BTSA),以卡介苗为佐剂,共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为抗膀胱肿瘤效应细胞(BT-BAK)细胞。将BT-BAK细胞应用于肿瘤切除术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膛胱腔内灌注治疗,定期行膀胱镜复查及膀胱粘膜活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尿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37例治疗后,膀胱粘膜组织学观察显示为轻或中度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仅1例发现粘膜上皮轻度异型性增生,复发率为2.7%。治疗后患者尿液中IL-2、TNF-α及IFN-γ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BT-BAK细胞膀胱灌注应用于膀胱癌术后治疗,可以有效进高膀胱局部的免疫反应水平,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5只作为假手术组(仅接受T9~T10椎板切除术),其余45只大鼠采用改进Allens技术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利拉鲁肽组和利拉鲁肽+XAV939组,各15只。在脊髓损伤后的14 d内,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50 mg/kg生理盐水,利拉鲁肽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50μg/kg利拉鲁肽,利拉鲁肽+XAV939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50μg/kg利拉鲁肽和0.4 mg/kg XAV939(一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于术前、干预第7天、第14天时,采用BBB评分法对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第14天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β-连环蛋白(β-catenin)、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蛋白表达水平。第14天采用HE和尼氏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间BBB评分无差异。干预第7天、第1...  相似文献   
89.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可危及全身各个器官,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对严重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效果有限。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调控VSMC来逆转糖尿病血管病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就VSM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糖尿病中的表型转换特点与VSMC调控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0.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非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主要采用腔内治疗的方法进行处理.开窗或分支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fenestrated or branched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F/BEVAR)是近十余年来逐渐发展的一种手术方式,对于累及分支的腹主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疗效.然而最近的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