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9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体外培养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VEGF表达影响。方法应用Real-time PCR检测A375细胞VEGF-B在基因水平的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A375细胞上清中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ATRA可降低A375细胞培养上清的VEGF的mRNA表达和血清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可在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A375细胞VEGF的表达,且这种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施肤宁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治疗组给予施肤宁喷雾液均匀涂抹皮肤患处,对照组外用皮炎平软膏,观察并比较用药后第1、2周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55·6%,总有效率84·4%;对照组痊愈率为31·1%,有效率为68·9%,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施肤宁治疗皮炎湿疹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结节性红斑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3~2007年117例结节性红斑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该病多见于中青年患者,男∶女比例为1∶1.5,病因:感染(链球菌感染30.77%,结核杆菌感染25.64%,疑结核杆菌感染5.13%,病因不明21.37%,风湿免疫性疾病16.24%,淋巴瘤0.85%,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结节性红斑为多因素疾病,与感染关系最为密切,多见于链球菌及结核杆菌感染,其他病因包括风湿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治疗应积极进行驱除病因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6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阿米替林及半导体激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ipo PGE1及腺苷钴胺治疗,疗程1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8%、6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月内随访,治疗组疼痛积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安全、有效,并对后遗神经痛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对比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鉴定红色毛癣菌。方法利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TR1F和TR1R,分别对32株皮肤癣菌进行培养和PCR扩增。结果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的鉴定系统和特异性引物可以快速准确鉴定红色毛癣菌,但后者更快速、准确。结论这两种方法可用来快速、准确、敏感地鉴定红色毛癣菌。  相似文献   
106.
东南沿海某部皮肤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该地区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情况及菌种分布,筛选出高效、经济、实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方法:对选定部队进行皮肤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鉴定系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菌种分离和鉴定,并依据NCCLS2003年版M38-A方案对所分离菌种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率为29.80%,其中足癣占75.31%,菌种主要为红色毛癣菌(73.30%)和须癣毛癣菌(21.21%)。所选8种药物对受试真菌均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该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率高,红色毛癣菌为主要致病菌,8种药物的MIC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特比奈芬、布替奈芬为较适宜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T和MR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和/或活检、手术证实的22例脾脏肿瘤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其中18例进行CT和/或MR动态增强扫描,7例同期行MR检查。结果转移瘤10例,淋巴瘤6例,血管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和错构瘤各1例。术前明确诊断16例,正确诊断率72·73%(16/22),误诊5例,未定性1例。结论根据脾脏肿瘤的CT和MR特征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大多数脾脏肿瘤能被CT和MR正确诊断;MR对脾脏血管瘤较CT更具优势;不典型的脾错构瘤确诊需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评价1%喷昔洛韦软膏治疗颜面单纯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3%阿昔洛韦软膏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方法,患者在皮损出现24h内开始局部外用1%喷昔洛韦软膏(试验组)或3%阿昔洛韦软膏(对照组),一日5次,疗程7d.结果统计的有效病例为215例,其中试验组107例,对照组108例.试验组的止疱时间和全部结痂时间分别为1.6±1.1d和4.4±1.3d,对照组分别为1.9±1.0d和4.9±1.4d,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7d的治疗期内,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痊愈例数分别为93例和84例,两组的痊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痊愈时间分别为5.7±1.3d和6.4±1.2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有2例、对照组有3例出现轻微的局部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3%阿昔洛韦软膏相比,1%喷昔洛韦软膏治疗颜面单纯疱疹能够使皮损较快消退,缩短病程,是一种安全有较的外用药物.  相似文献   
109.
抗疱疹病毒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感染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传染性疾病 ,约占传染性疾病病种的 3/ 4以上。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 ,非病毒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但病毒感染疾病却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对病毒复制的特异酶、病毒复制周期和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日益深入的了解 ,促进了抗病毒包括抗疱疹病毒药物的研究 ,使之有了快速的发展。1 疱疹病毒及其感染1.1 疱疹病毒 (herpesvirus,HV) 具有嗜皮肤和嗜神经性 ,含有 DNA,嗜酸性 ,直径为 90~ 2 5 0 nm。形态学很相似 ,难以分辨。根据其细胞培养形态 ,可分为 A、B两组。 A组 :单纯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110.
患儿男,10岁.因腹股沟和腹部皮肤离心性凹陷性萎缩斑3年余就诊.患儿于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腹股沟皮肤浅红斑及凹陷,无全身及局部自觉症状,此后凹陷区域逐渐呈离心性向腹部扩大.发病以来,智力和身体其他部位发育正常.患儿胞弟,8岁,于1年前也出现类似皮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