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35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评估单侧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患者头皮脑电图发作间期棘波(interictal spike,IEDs)频率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单侧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患者头皮脑电图,随机抽取手术前1h清醒期脑电图分析其IEDs频率和分布,并据此将患者分为2类:(1)IEDs高频组和IEDs低频组;(2)IEDs单侧颞叶组和IEDs双侧颞叶组。患者经1年以上随访统计预后。用Fisher确切检验法、广义线性模型分析IEDs频率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IEDs低频组17例,其中16例(94.1%)术后发作消失;IEDs高频组16例,其中10例(62.5%)术后发作消失,两组间疗效差异存在显著性(P=0.039)。患者先兆和全面性发作的存在、病程与患者IEDs频率正相关。结论:单侧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清醒期IEDs频率高预示手术疗效不良。  相似文献   
52.
1817年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率先发现,一些老年人经常有手足震颤、身体发僵、行动迟缓等症状,称其为"震颤麻痹",以后其他医生就用"帕金森病"来描述这种病人。从1997年开始,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将4月11日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这是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EG)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癫癎中的表现特点及定位致癎灶的意义.方法:选择自2005年4月至2006年8月我研究所收治的22例术前采用长程颅内电极埋置,术后病理证实为FC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作间期皮层电图(ECoG)癎样异常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IED)分为四种类型:A:独立棘波,B:重复棘慢波,C:多棘波,D:快波,以a、b、C、d分别表示头皮EEG与上述分类相对应的IED波形.发作期癫癎异常放电(ictal discharge,ID)被分为:Ⅰ型:节律性快波,Ⅱ型:棘波节律,Ⅲ型:小于8 Hz的节律性电活动.将22例患者术前头皮EEG与ECoG的数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2例FCD患者头皮EEG的IED分型中,a型占50%,ECoG的IED中,A型占36%,D型与C型各占23%.头皮EEG a型中,45%来自ECoG类型1ED.头皮EEG表现为C和d型IED的均来自ECoG的C与D型.头皮EEG的ID中Ⅰ型有7例,Ⅱ型有4例,Ⅲ型有9例;头皮EEG的ID中的Ⅲ型明显多于ECoG的Ⅲ型(X2=7.02,P=0.03).头皮EEG局限型Ⅰ型与Ⅱ型ID的部位与手术部位一致性好.结论:FCD患者头皮EEG的IED以棘波,尖波波形较多见,且表现范围较ECoG上的IED广泛.头皮EEG的ID表现以Ⅲ型为主,且定位意义不如ECoG上的ID类型.经过由皮层到头皮的传导,不论是IED还是ID,异常放电形式均有可能发生改变.当头皮EEG的IED与ID同时为局限型且部位彼此相一致时,定位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54.
癫(癎)外科中,所有术前评估的目的皆在于确定致(癎)区(epiletogenic zone,EZ)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其与重要皮层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EZ是指大脑皮层上引起癫(癎)发作的区域,如果手术彻底切除此区域后发作将完全消失[1].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手段可以实现在手术前EZ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55.
头皮脑电图继发双侧同步(癎)样放电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癎)患者头皮脑电图(EEG)上继发双侧同步(癎)样放电(SBSD)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自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于我研究所接受治疗的所有局灶性癫(癎)患者的EEG资料,排除所有颞叶癫(癎),共32例患者的术前EEG上均存在SBSD表现.对这些患者的发作间期与发作期EEG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2例患者中,SBSD起源于额区者20例,枕区者10例,顶区者2例.SBSD可表现为棘或尖波、棘慢复合波与快节律三种类型,以棘慢复合波最为常见,占63%.SBSD发作间期较为常见的特点是双侧存在时间差,SBSD始于EEG局灶性异常改变以及局限性慢波一侧;53%的病人发作期EEG表现为局灶性起源.结论:SBSD在局灶性癫(癎)患者中并不少见,而且以额叶最为常见.通过分析SBSD波形的各个特点,有助于判断SBSD原发灶侧别,并与全面性癫(癎)相鉴别,对癫(癎)外科的术前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观察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三叉神经痛(TN)患者三叉神经的微观结构改变。方法9例原发性 TN 患者术前及术后行 DTI 扫描,测算两侧三叉神经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率(MD)、轴向弥散率(AD)、垂直弥散率(RD)和两侧各弥散参数差值比。按手术疗效分为治愈和未治愈两组,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两侧三叉神经各 DTI 参数及两侧间各弥散参数差值比的变化。结果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2.1岁,平均病程5.1年。于术后第一次复查(平均12.3个月)时行 DTI ,术后疗效随访平均66个月。治愈组6例,均有明显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有受压变形;未治愈组3例,2例有血管压迫,1例患者仅有严重的蛛网膜粘连而无血管压迫。治愈组术前患侧明显下降的 FA 值及明显上升的 MD 、RD 值,术后复查时均恢复。而未治愈组的各弥散参数及差值比则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MVD 术后疼痛消失的患者,患侧三叉神经的脱髓鞘变恢复正常。然而术后疼痛仍然存在的患者,神经的脱髓鞘变依然存在。三叉神经的脱髓鞘变与 TN 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7.
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运动障碍病领域中的应用.方法使用CRW定位眶架,行核磁共振容积扫描定位,局麻手术.结果患者术后无出血,无手术并发症.病理诊断球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肌张力障碍基底结神经元变性1例,脑胶质瘤病1例,脑囊虫(含头节)1例,脑囊虫机化1例.结论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与CT/MRI技术结合之后,对临床诊断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更佳.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242(CA242)、血浆热休克蛋白90(HSP90)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1例,同时选取健康正常者120例作为对照,检测CA242、HSP90α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CA242和HSP90α水平分别为44.03±17.03U/ml和130.23±23.06ng/ml,明显高于正常者(P0.05);TNM分期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A242为45.53±13.30U/ml,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病变部位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A24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病变部位、TNM分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浆HSP90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242与血浆HSP90α呈弱正相关性(r=0.221,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A242及血浆HSP90α水平明显升高,其中CA242与TNM分期有关,而血浆HSP90α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经皮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8例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采用经椎间孔入路26例,经椎板间入路12例。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MacNab量表评分、KP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疗效。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结果 38例中,34例(89.5%)疗效优良。术后VAS评分[(1.0±1.5)分]较术前[(7.9±1.1)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腰椎JOA评分[(21±5.7)分]较术前[(7.4±4.6)分]明显提高(P<0.05)。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的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下选择椎间孔入路或椎板间入路均可有效、安全并且微创地治疗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皮质电刺激对颞叶癫病人颞后感觉性语言中枢和致灶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5例致灶可能与语言区毗邻的颞叶癫病人,行左颞后颅内电极植入,并进行皮质电刺激完成致灶定位。选择与病人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语言作业,所有病人于术中唤醒下行致灶切除。结果所有病人均能通过皮质电刺激确定感觉性语言区的精确位置。致灶和感觉性语言中枢相离11例,相切2例,相交2例。随访15例,时间21~36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语言障碍2例,部分恢复1例,无改变1例。结论感觉性语言中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皮质电刺激能够客观评估感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据此判断其与致灶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