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医药卫生   16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闭胸法制备急性冬眠心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为冬眠心肌的研究提供合适模型。方法13只小型中国家猪,以右冠状动脉为靶血管,以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为导引钢丝,采用闭胸介入法将球囊导入靶血管,通过球囊扩张造成冠状动脉严蕈狭窄(≥90%),观测模型制备前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窜擘运动、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处死实验动物,行三硝基四氮唑红(triphenyhetrazolium chloride,TTC)心肌大体染色及光镜检查,观察心肌细胞的病理改变。结要10只动物完成实验研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90%,TIMI血流分级均≤Ⅱ级,左心室共有55个节段发生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狭窄冠状动脉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舒张收缩流速比值、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均明显降低,TTC大体染色未示心肌坏死灶,光镜仅示核周肿胀和毛细血管充血、扩张等改变,表明模型制备成功。结论闭胸法制备急性冬眠心肌模型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动物死亡率低,优于传统的开胸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模型相关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降低,可作为判断模型成功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42.
患者女,41岁。因下腰痛伴不对称性下肢关节肿痛16年,全身鳞屑性红斑10年,近期下腰痛加重,伴低热,于2004年5月17日入院。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37.7℃,脉搏84次/min,呼吸18次/min,心、肺、腹均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发际、头皮、躯干、四肢广泛分布大小不等鳞屑性红斑及斑丘疹,约粟米至甲盖大小,部分融合成片,顶部覆盖灰白鳞屑,不油腻,易刮除,可见蜡滴现象、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指甲、趾甲上均可见顶针样凹陷;双侧4字试验阳性,脊柱腰段生理曲度变直,活动受限,Schober试验阳性,指-地距40cm,枕一墙距5cm,胸廓活动度3.5cm,右膝关节稍肿胀且有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抗原-B27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77mm/1h;血C-反应蛋白(CRP)145mg/L;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糖尿病足病人进行下肢血管DSA或M RI检查,其中17例进行下肢血管狭窄处介入治疗,与对照组19例常规治疗进行比较,并术后给予抗凝等。结果:糖尿病足伴有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溃疡及感染等经介入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踝/肱动脉压比值(ABI)、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足部皮肤温度、血供、足背动脉等结果表明介入治疗有明显优势。结论:经DSA检查确定下肢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后给予介入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措施,效果满意,同时可降低病人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44.
庄妍  曾文丽  朱红 《江西中医药》2007,38(11):56-57
千柏鼻炎分散片由千里光、卷柏、羌活、决明子、麻黄、川芎、白芷七味中药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宣肺通窍.用于风热犯肺,内郁化火,凝滞气血所至的鼻塞,流涕黄稠,或持续鼻塞,嗅觉迟钝;急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见上述症候者.由于方中盐酸麻黄碱,及异欧前胡素含量较低,实验条件不易控制,决明子为方中主药,有效成分明确,笔者选择测定决明子的大黄酚含量建立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决明子中大黄酚的含量,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5.
日的探讨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对近4a来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二科收住的79例左肝内胆管结石行左肝外叶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左肝外叶切除术15例,左肝外叶切除加胆道切开术48例,肝叶切除加胆道探查术后胆肠吻合术16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经随访,72例治疗效果优良.结论左肝外叶切除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理想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七氟醚在不同麻醉深度下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在本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接受高浓度七氟醚麻醉(3%~5%,维持患者BIS值35~45),对照组接受低浓度七氟醚麻醉(1%~2%,维持患者BIS值50~60)。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及神经组织蛋白质S100水平等差异。结果(1)认知功能:观察组患者接受高浓度七氟醚麻醉后1 d、7 d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炎症因子:观察组患者接受高浓度七氟醚麻醉后7 d的血清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组织蛋白质S100:观察组患者接受高浓度七氟醚麻醉后1 d、7 d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深麻醉有助于减少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损伤,降低全身炎症因子及S100β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47.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的胆固醇代谢变化。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结石模型 ,对进食高胆固醇膳食后 1,2 ,3,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脂蛋白胆固醇、肝脏总胆固醇 (HTC)、胆汁中胆固醇 (BC)和甘氨胆酸 (GCA) ,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 高胆固醇膳食后 ,1周开始出现胆囊结石 ,2 ,3和 4周分别有 40 % ,6 0 % ,70 %出现胆囊结石。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 ,磷脂 (P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VLDL C) ,HTC ,BC均逐渐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P均<0 .0 5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组分 (HDL C ,HDL2 C ,HDL3 C)有降低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GCA逐渐降低 ,以 3周和 4周时明显 (P <0 .0 5 ) ;12 5I LDL与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最大结合力 (Bmax)在 1周组略升高 (P <0 .0 5 ) ,2周组逐渐下降 ,3周和 4周组时明显下降 (P <0 .0 5 ) ,解离常数Kd值逐渐升高 ,以 3周和 4周组明显 (P <0 .0 5 )。结论 随着高胆固醇膳食进食时间延长 ,血清及肝脏中胆固醇均增加 ,胆汁中胆固醇增加 ,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下降 ,可能致胆汁中甘氨胆酸合成减少 ,成石性胆汁形成。提示胆固醇代谢中不同环节的变化均可在胆囊结石中  相似文献   
48.
黄连素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黄连素糖尿病的新用途。方法共选择病人224人,随机分成两组,采用在相同条件下两组治疗对比的方法。结果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率90%,且副作用小,结论黄连素 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宫腔镜诊治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至2 0 0 3年1月我院应用电视宫腔镜对绝经期可疑宫内病变患者93例进行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36例,经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对本组36例因绝经期不规则阴道流血或体检时B超发现宫内占位病变者行宫腔镜检查。患者年龄4 6~73岁,有阴道异常出血的31例,无症状者5例。1 2 仪器设备 检查采用日本Olympus软管型纤维宫腔镜,HYFP型外径3 6mm ,其弯曲角度上下各10 0度。手术采用日本Olympus外鞘直径9mm持续灌流式宫腔电切镜及配套的全自动液体膨宫机。以5 %葡萄糖注射液作为膨宫液,膨宫压力为10 0~12…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维生素K_1注射液临床应用的药学干预效果。方法对比分析2016-2017年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维生素K_1注射液使用的不合理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评价药学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维生素K_1使用的合理率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对维生素K_1注射液临床应用进行药学干预,促进了维生素K_1的合理应用,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