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83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结直肠癌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获取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数据,能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习惯、个人和家族疾病史等信息,对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B/S架构且能离线运行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ASP.NET结合HTML5的离线运行技术,利用jQuery异步调用Web Service实现数据在线提交,利用Web SQL Database实现数据离线存储。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在iOS,Android等移动平台加载,并且能在没有网络或网络不稳定的场所正常运行,满足使用移动终端在缺乏网络的场所,进行流行病学数据采集和归档的实际需求。目前已利用该系统采集了178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数据,这些数据已作为数据源存储于前期工作开发的转化医学平台。本研究表明,利用HTML5可同时有效解决流行病学数据采集系统的平台依赖性和网络依赖性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772.
糖尿病患者的科学诊疗需要频繁进行血糖检测进而指导胰岛素注射。因此,具有血糖连续监测功能的闭环胰岛素泵系统(亦称人工胰腺),是医疗行业和众多学者急迫研究的目标。其中,具有时滞特点的血糖闭环控制问题,是人工胰腺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与亟须突破的难点之一。文中首先分析介绍了人工胰腺系统组成结构与控制特点;然后对目前血糖闭环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是否适应人工胰腺实际工作特点的角度对比分析各种控制方法的特点;再后从临床应用方面总结讨论了各种血糖控制算法应用进展情况,其中模型预测、比例-积分-微分(PID)与模糊控制是目前已开展临床试验研究并取得较好效果的血糖控制算法;最后分析指出,血糖控制算法的芯片植入及与之相关的算法精简优化、进餐预测、控制安全等,是需要未来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3.
髋臼骨折不同台阶状移位及程度对髋关节接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模拟累及关节面负重区的髋臼骨折,分别对不同方向旋转所形成的台阶状移位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以了解应力分布及接触面积等的改变情况。方法 分别测量10个完整髋臼 (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a组:-1mm;b组:-2mm;c组:-3mm;d组:-4mm)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所获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差异。 结果 完整髋臼负重时接触面积总面积为(7.59±4.42)cm2;K组髋臼以及A组移位髋臼保持了髋臼的解剖形态,未引起髋臼接触面积显著变化。其余类型移位均造成髋臼骨折总接触面积减小(P<0.05)。负重区的接触面积在完整髋臼时为(3.72±0.04)cm2,骨折后也使之减小。解剖复位组负重区接触面积为(3.64±0.87)cm2(与完整髋臼负重区面积相比 P>0.05),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mm或更大,外旋移位台阶移位到3mm或更大时,负重区接触面积显著减小。 结论 髋臼骨折产生的台阶状移位改变了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使髋关节的接触面积发生了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774.
目的 探讨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缺血坏死大鼠模型中,干细胞标记物阳性细胞参与坏死区自发性再生。 方法 按4mg/kg剂量连续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7d,制备大鼠缺血坏死动物模型。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和EdU示踪等技术,研究心肌缺血坏死区形态变化、干细胞和心肌细胞标记物表达和增殖细胞的特征。结果 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缺血坏死区限制在近心内膜的心肌组织,早期坏死区存在呈强嗜酸性圆/椭圆或细棒形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细棒形细胞具幼稚心肌细胞特征;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坏死区呈c-kit+/gata+细胞、CD34+/gata+细胞、 CD34+/factor Ⅷ+细胞;EdU标记显示新增殖的细胞呈cTnI阳性。结论 C-kit、nanog和 CD34阳性干细胞参与坏死区的修复,坏死区产生了幼稚的心肌细胞,CD34+干细胞参与坏死区微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75.
硬性渗出物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早期病症,是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最主要表现,因此对硬性渗出物的准确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出一种基于背景估计和SVM分类器的眼底图像硬性渗出物检测方法。首先通过背景估计,得到包含亮目标的前景图;然后利用基于Kirsch算子的边缘信息确定硬性渗出物的候选区域,再移除视盘;最后对候选区域进行形状特征、直方图统计特征以及相位特征的提取,采用SVM对候选区域进行分类,完成硬性渗出物的精确提取。对DIARETDB1和HEI MED公共数据库中共248幅眼底图像进行实验,图像水平达到灵敏度97.3%和特异性90%,病灶水平达到灵敏度84.6%和阳性预测值944%。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眼底图像中硬性渗出物的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776.
应对患者数多、病情复杂、药物治疗无效等难题,神经和精神疾病临床治疗面临着重大挑战,脑深部刺激是许多患者唯一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而达到“治疗效果更好”和“受益人群更大”是脑深部刺激未来发展的两个重要需求。从调控机制研究、智能调控策略、精准手术技术、新适应症推广应用以及术后定量远程康复、先进设备研发和系统综合管理7个方面所面临的科学问题、技术需求和重大突破进行总结和思考,探讨如何针对已有适应症来改善脑深部刺激的临床治疗效果,面向新适应症创新临床治疗方法,降低临床治疗成本,提高临床服务质量,优化医学效能,增强神经调控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77.
应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腹主动脉瘤直型覆膜支架在径向压握、自膨胀释放及植入后平衡状态3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及各项生物力学指标。建立覆膜支架、压握工具以及目标血管的有限元模型。对圆柱状压握工具沿R轴负方向施加大小为6.50 mm的位移载荷,压握覆膜支架至外径为7.00 mm;将压握工具恢复到原始尺寸,建立血管/覆膜支架接触关系;支架完全释放后平衡状态下,对其内表面均匀施加50~150 mmHg动脉压。分析支架部分在压握与平衡状态下的最大主应变(MPS)峰值及分析后形态、释放状态下变形血管以及覆膜的等效应力峰值(VMS)。在径向压握过程中,金属支架最大压握主应变峰值为5.73%;在自膨胀释放过程中,造成血管壁应力集中的峰值为0.371 MPa,覆膜应力峰值为0.388 MPa;在植入后平衡状态下,支架平均应变为0.0859%,振荡应变为0.0486%,覆膜应力峰值为2.09 MPa,安全因子为8.23。支架部分在各工况下应变处于镍钛合金屈服强度之内,在圆角弯折处应变最为集中;覆膜部分在各工况下应力值也满足e PTFE膜材料的屈服强度。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覆膜支架的结构优化设计以及覆膜材料选择提供一种分析方法, 可以提高覆膜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并给工程设计和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8.
从可穿戴技术的发展现状出发,讨论可穿戴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回顾可穿戴技术发展的技术渊源与发展历史;从通信技术、芯片技术、传感器、柔性原件等几个方面,阐述可穿戴设备的关键技术;分析可穿戴设备的交互模式,介绍可穿戴设备中常用的操作系统;综述可穿戴设备的常见应用场景,指出可穿戴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可穿戴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各个方面的系统论述,为可穿戴技术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779.
基于经肠道和尿道的体内电极方式,提出适用于人体深层、小体积前列腺癌诊断的磁共振电阻抗成像(MREEIT)新方法, 并通过仿真将该方法的成像结果与传统的体外电极MREIT方法进行对比。分别采用有限元方法及J-substitution算法,求解三维正问题和逆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在噪声存在的情况下,经肠道和尿道两种体内电极MREIT的成像效果均远优于体外电极方式;且在相同的噪声水平下,经尿道MREIT方式的成像效果更好。信噪比(SNR)为30且采用最佳电极配置方式时,经尿道和肠道体内电极MREIT得到的重构电导率与目标电导率之间的相对误差(RE)分别为10.32%和14.58%。研究提示,体内电极MREIT在前列腺癌诊断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0.
摘要:目的 分析青海省肉毒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肉毒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学方法,对2005-2014年青海省肉毒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青海省共报告12起肉毒中毒事件,中毒60人,死亡21人,罹患率为56.6%,病死率为35.0%。肉毒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中毒人群主要是藏区牧民,临床特征出现较多的症状是视物模糊、全身乏力、头痛,主要集中发生在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结论 青海省肉毒中毒多因食用贮存的牛羊肉或风干肉后中毒,需要进一步加强牧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发生肉毒中毒后早期足量使用肉毒抗毒素是救治生命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