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0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187株深部感染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冰  朱家源  崔颖鹏  朱斌  刘阳 《中国热带医学》2007,7(3):407-407,424
目的了解外科病房检出深部感染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外科各病区住院病人的血液、痰液、尿液引流液和大便等标本培养分离菌株。分离出的真菌用API20CAUX鉴定.用ATBFUNGUS进行药敏实验。结果2003年4月.2004年12月从外科病房检出真菌187株,居前3位为白色念株菌99株(53.0%)、热带念珠菌38株(20.3%)和光滑念珠菌26株(13.9%)。以痰液、尿液、大便3种标本的检出率较高。分别占45.4%、13.4%、10.2%。科室来源主要是SICU、器官移植外科、胃肠外科。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总的敏感率分别为93.0%、98.9%、90.8%、59.8%。结论外科深部真菌感染主要由白色念株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引起,以呼吸道、尿道和消化道感染常见。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对菌株的敏感性高,是治疗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方法: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及对照组(D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7d;E组10只,空白对照组)。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结果:A组Ⅰ型胶原由紧密排列,变成较稀疏,提示含量减少;B组Ⅲ型胶原在血管旁及Ⅰ型胶原间分布减少;C组Ⅰ、Ⅲ型胶原均减少;D组和E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可使胶原的排列分布稀疏,含量减少,形态改变明显。  相似文献   
83.
背景:多种肿瘤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及其配体表达异常,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多种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和抗细胞凋亡的因子,控制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进程。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 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收治患者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其正常皮肤等手术切除标本,荧光定量实时PCR检测不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皮肤(P < 0.05),且在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增生性瘢痕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接近(P > 0.05);而瘢痕疙瘩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明显高于瘢痕周围正常皮肤(P < 0.05)。说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 体外研究锤头型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核酶对各自靶RNA分子的切割活性及反应条件。同时观察两反义核酶对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含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重组质粒(pT-Ⅰ、pT-Ⅲ),经体外32P标记转录后形成产物靶RNA。同时将含特异性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T-gⅠ、pT-gⅢ)进行非标记的体外转录,产物(核酶)与各自的32P-靶RNA按不同的条件混和反应,电泳后放射自显影观察结果。将构建好的核酶以脂质体包裹后导入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采用图像分析法观察核酶对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合成的影响。结果 两种核酶在37 ℃、42 ℃均能有效切割各自的靶RNA,对Mg2+浓度的要求范围较宽(10~20 mmol/L);反应温度从65 ℃逐渐降至并维持在37 ℃的条件下核酶切割活性显著提高。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胶原蛋白生成降低,胶原生成明显受抑制。结论 针对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核酶能有效地在体外对靶RNA进行切割并能有效地抑制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86.
瘢痕疙瘩中Smads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Smads在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10例瘢痕疙瘩、10例正常瘢痕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Smad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用t检验比较其表达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瘢痕(P<0.05)和正常皮肤(P<0.05),而Smad2、3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以及磷酸化的Smad2、3的蛋白水平表达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瘢痕疙瘩中,存在有Smad7的表达缺陷,这可能是增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传导不能被自身负反馈循环终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
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降低病死率是烧伤临床研究的重点。伤后48h内的生理改变以体液渗出为主,患者面临着休克的威胁。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烧伤创面的存在易引发许多严重并发症,如创面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1],因此必须尽  相似文献   
88.
应用"创面床准备"方案局部处理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将“创面床准备”理论引入糖尿病足部溃疡局部处理的实践效果,并与传统的创面处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2000-01/2005-01收治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57例,在系统的内科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①实验组(n=30):采用“创面床准备”方案进行创面处理,创面演进过程均依据其创基颜色特征相对划分为黑、黄、红、粉四期,黑期和黄期主要任务是清创、调节创面的“湿性平衡”,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红期和粉期则主要是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适宜的敷料保护和促进新生的肉芽组织以及上皮的增殖,在红期可选择自愈或合适的手术方式修复创面。②对照组(n=27):采用传统的皮维碘纱、生理盐水湿纱布、凡士林纱布等进行创面处理。观察两组创面分期间演进情况、手术方式及其Ⅰ期修复率、平均住院时间等;各期创面组织标本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黄期和红期标本胶原纤维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及图像分析,检测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粉期创面标本β1整合素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表皮基底层增生活跃细胞数量。结果:5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分期间演进速度实验组比对照组快(P<0.05),实验组各期间的演进表现出类似于急性创面愈合过程,对照组这些改变则相对不明显或较慢。②实验组自愈合时间、总的手术Ⅰ期修复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38.2±24.3)d比(50.4±26.1)d;81%比46%;(34.4±27.1)d比(53.2±36.9)d;P<0.05。③实验组黄期Ⅰ,Ⅲ型胶原总含量及Ⅰ型胶原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红期Ⅰ型胶原含量高于黄期及对照组红期(P<0.01,0.05)。④实验组粉期表皮基底层增生活跃细胞数量高于两对照组(85.3±5.7)%,(36.6±9.3)%,P<0.01。结论:在全面评估和系统的内科治疗基础上,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床准备”方案具确实的临床价值:能促进较小创面较快自愈,经过创面床准备后的红期是理想的手术时机,在此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进一步加快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89.
背景:海藻酸钠水凝胶具有与真皮基质成分蛋白多糖类似的结构,是较为理想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材料,但以往制备海藻酸钠水凝胶大部分都是以CaCl2为交联剂,这一体系存在严重不足。目的:利用碳化二亚胺作为催化剂、乙二胺作为交联剂制备新型海藻酸盐水凝胶支架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形态学描述及自身对照实验,于2005-10/2006-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自制乙二胺溶液,碳化二亚胺和海藻酸钠购自Sigma公司。方法:利用碳化二亚胺作为催化剂、乙二胺作为交联剂,采用共价交联及冻干法制备新型海藻酸盐水凝胶支架,对照为用传统交联剂CaCl2制备的样品。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海藻酸钠的理想反应浓度;用扫描电镜观察藻酸盐组织工程支架的微观结构,排液法测定其孔隙率及含水量;并观察其体外降解规律。结果:成功制备了海藻酸盐水凝胶真皮支架,该支架材料的海藻酸钠理想反应浓度为2%,其含水量为(95.32±1.24)%,孔隙率为(85.55±0.98)%,均高于对照材料;2周后海藻酸盐水凝胶的体外降解率为(12.26±2.25)%。结论:新型海藻酸盐组织工程真皮支架克服了传统以钙离子作为交联剂的诸多缺点,其吸水性、孔隙率、降解性能满足真皮支架材料的物理性能所需,能够做为成纤维细胞的三维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90.
血必净注射液对烫伤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烫伤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将11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n=24)、烫伤组(n=44)和血必净治疗组(n=44)。血必净治疗组于烫伤后0.5h腹腔注射血必净注射液4ml/kg,每日2次,连用3d。3组各选择24只大鼠分别于伤后1、3和7d活杀,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浆HMGB1水平;同时取烫伤组和血必净治疗组余下的20只大鼠用于观察死亡率。结果:与假伤组比较,大鼠烫伤后1、3和7d血浆HMGB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烫伤组比较,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浆HMGB1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但仍稍高于假伤组。早期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大鼠3d和7dN死亡率显著低于未治疗的烫伤组(P均〈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显著抑制晚期致炎因子HMGB1,对严重烫伤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