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0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烧伤回吸收期的补液如何进行,尚未有一个为广大临床工程师所接受的方案.为此,本文作者对本院救治的103例严重烧伤病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认为对严重烧伤病人在此阶段的补液.除生理需要量外,至少应保持在53ml/1%BSA/d,方能补充其失水量.从而提出本作者的观点,以探讨此阶段的补液问题.  相似文献   
32.
治疗上肢电烧伤86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近5年来,笔单位收治上肢电烧伤患86例,采用早期姑息性扩创,保留间生态组织和有重要功能的神经肌腱,创面以组织瓣修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本文报道了利用国产资源剑麻皂甙元制备降血脂药去脂舒的合成方法。为了适应工业生产,改进了合成中间体17β甲基17β,3β二羟基-5β雄甾烷(Ⅱ)与17β甲基17β羟基-5γ雄甾酮-3(Ⅲ)的反应条件,改变了合成17γ甲基17β羟基-5γ雄甾-2酮肟-3酮(Ⅳ)的工艺路线,从而简化了生产工艺、缩短了反应周期、提高了收率。现已被国内药厂采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机体内前炎症递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与抗炎症递质白细胞介素10之间的平衡出现严重紊乱,可导致内毒素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实验拟进一步探讨含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体外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后,内毒素休克动物模型导入的白细胞介素10基因表达及其对机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调节.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1] 材料:清洁级SD雌鼠100只,选取10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胞转染组、模型组、正常组,30只/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含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朱家源教授惠赠.内毒素Escherichia coli 0111: B4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2] 实验方法:将含大鼠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复苏后,加入到贴壁生长达80%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中,将转染后细胞、未转染细胞按5×105/孔接种,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体外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变化.细胞转染组与模型组大鼠均经左侧股静脉注射内毒素5mg/kg建立休克模型,10min后细胞转染组在同侧股静脉注射转染后培养12h的5×108L-1骨髓基质细胞0.5mL,模型组与正常组均注射未转染的5×108L-1骨髓基质细胞0.5mL,分别于0,3,6,12,24,36,48h采用ELISA法检测体内各组大鼠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记录以上各时相点大鼠存活数.细胞回输48h后,组织病理学检测大鼠肝、肺、肾的变化.结果:[1] 体外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体外转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表达高峰位于转染后36h,于560bp处显示凝胶电泳条带;未经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0.[2] 体内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转染后3,6,12,24,36,48h细胞转染组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显著上升(t=15.51~30.98, 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下降(t=14.78~36.75, P均<0.05; t=12.49~38.14, P均<0.05).[3] 大鼠存活情况:细胞回输后48h,细胞转染组大鼠存活率为50%,明显高于模型组20% (x2=5.93, P<0.05).[4] 组织病理学观察:模型组肝细胞肿胀、空泡样变性、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中央静脉内有血栓形成,可见点片状肝窦结构被破坏;肺呈间质性肺炎改变,较多单核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小血管壁内充血,局部可见坏死小灶;肾间质充血,肾小球体积增大,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玻璃样变.细胞转染组肝、肺、肾损伤均明显减轻.结论:进行体外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回输后,其所携带的白细胞介素10基因可实现体内外的高水平表达,对内毒素休克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起到预期的下调作用,减轻了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并有效保护肝、肺、肾等主要脏器.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表皮细胞膜片覆盖于烧伤II、III度创面上,有否获得理想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方法:应用空气—液体界面培养方法,将自体—异体表皮细胞按一定比例(1:1)混合后培养出细胞膜片,移植于10例病人的深II、III度创面上,并观察其愈合情况.结果:移植16块膜片,成功11块,失败5块(其主要原因为感染、受压及移动)。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为缺乏皮源的的烧伤病人提供了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36.
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适应培养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我们从完善各种教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总结了如何才能提高外科见习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胶原蛋白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分之一,它的过量沉积是创伤后增殖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克隆出疤痕中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片段并进行鉴定。方法 本研究根据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别设计3条引物,从瘢痕组织中经RT-PCR分别扩增Ⅰ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的第2外显子(Exon2)区域的基因片段(ⅠF2,ⅢF2),克隆到T载体(pGEM-Tvector)  相似文献   
38.
人体增生性疤痕移植于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增生性疤痕组织块以不同的方法移植于裸鼠,建立一稳定的疤痕动物模型,为研究增生性疤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 mm ×3 mm 增生性疤痕组织块分别移植于裸鼠皮下和体表创面,定期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胶原定量测定。结果: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后,移植物可成活80~90 d,无排斥反应,并保留原增生性疤痕特性;移植物体积随着移植时间而逐渐增加。结论: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的增生性疤痕动物模型是一成功、稳定的动物模型,为疤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应用该动物模型时,作者建议把移植后3~10 周的动物作为增生性疤痕的标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颜面部凹陷性及萎缩性瘢痕病人行自体脂肪移植修复治疗的作用。[方法]对我院18例面部凹陷性及萎缩性瘢痕病人术前强化心理护理,在出院时加强宣教,出院后做好随访和指导的延续性护理。[结果]18例病人通过延续性护理,达到有效的术区观察和保护,加强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论]做好延续性护理是提高颜面部凹陷性及萎缩性瘢痕行自体脂肪移植修复治疗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和获得良好远期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评价“创面床准备”理论的实施对慢性创面的治疗效果,从而得出一个系统、规范、科学的慢性创面治疗原则.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万方,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和PubMed等电子数据库,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创面床准备”理论实施的研究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65个研究、3989例各种慢性创面疾病患者.干预措施包括不同时期选择合适新型敷料、各种生长因子,清创及封闭式负压引流.按测量指标和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得出结果:实施“创面床准备”理论,其创面的愈合率[0R=2.12,95% CI( 1.79,2.52)]、愈合时间[WMD =-12.38,95% CI(-15.14,-9.62)]、换药次数[WMD=-15.56,95%CI(-20.57,-10.56)]、需要植皮手术的例数[ 0R=0.26,95% CI (0.10,0.66)]、缩小创面面积[WMD=8.97, 95% CI( 1.04,16.91)]、植皮手术成功率[0R=5.69,95%CI(2.19,14.82)]均优于对照组,治疗费用[WMD=- 1.53,95%CI(-10.38,7.33)]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创面床准备”理论指导治疗,可以提高创面的愈合率,减少创面愈合时间,加速缩小创面面积,减少换药次数,减少需要植皮手术率,提高植皮手术成功率,并且不增加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